311,東日本地震滿周年,受災地跟一年前一樣下著大雪,台北街頭斷斷續續的雨、還夾著冷風。這一天數十個民間團體發起反核遊行,感同身受東日本災民的苦,也對核電危機發出警訊,請全民重新思考一個沒有核災國度的未來。
原本台北場預估只有1000人,結果來了近萬人,少了政治標語,取而代之的是源源不絕的創意。有人在臉上畫著陽光、提醒太陽能的未來。年輕人捧著自己的「遺照」,訴求現在不廢核,未來就太晚。而主辦單位一系列的「NO」、「歸零」小折頁、手持看板也令人耳目一新。
少了悲情、多點趣味,這樣的遊行氣氛等於宣告反核運動的歸零,開啟新公民運動的模式,同時也鋪陳了多元對話的可能。
福島核災打破核能安全神話,只要一次災害就足以毀掉所有。基於趨吉避凶、特別是我們還有選擇時,沒有理由不去思考任何不必使用核能發電的可能性,而這也就是公民團體希望大家思考核電歸零的源由。
而這個歸零思考,理應是站在「廢除核電」的基礎上,重新去思考其他的能源方式,而如果其他的能源暫時無法完全取代,我們應該如何節能,以因應發電不足的情況。也就是說,思考自己的侷限,然後做出改變。
以台灣目前核電佔總發電量不到兩成,但備載容量卻超過25%的情況下,廢不廢核並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決心」,而決心還包括許多非能源思考的糾葛。
然而台灣政府還預估未來用電要再成長38%,只要不歸零思考、不檢討自己的浪費行為、不思索更聰明的用電方式,發再多電都不夠用。就像開再多路都車流擁擠、賺再多錢都不夠花一樣。但台灣就這麼點大,資源就這麼多,沒有節制地繼續開發下去,後果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繼續辯論「沒有核電會不會缺電」是沒有意義的。就算在沒有核電的過度期有可能出現缺電,為了避免那毀滅性可能核災的到來,我想多數人都願意容忍那一點點不方便,對自己的生活做出調整,為什麼政府不呢?
其實過去一年台灣政府已有改變,馬總統宣布核一、二、三使用年限到期不再延役,這是一個進展。然而對於核四依然繼續投入經費不願放手,核廢料無能力處理,卻一再強調核安的可以控制。然而,福島核災近在眼前,繼續說「核能安全」也已經沒有意義、且完全沒有說服力,終歸而言,台灣政府對核災還是沒有覺悟。
於是,人民就要更加努力,繼續以多元對話去促成改變。就像綠色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那天在凱道前所說的,未來每個人都做一件對廢核有用的事,為了我們永續的未來,共同去促成台灣成為一個沒有核能風險的家園。
※ 原載於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