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09日
作者:鄭安呈(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4月4日是小朋友期待已久的兒童節,趁著連續假期,家長們也希望給小朋友一次難忘的兒童節日,而高雄壽山4月4日至8日的「四月瘋動物」,透過「溝通學學看」布偶表演、動物餵食、身體噴繪、動物繪畫比賽、「動物王」闖關活動等活動,試圖結合公益活動與教育於遊戲中,期望給孩子一個難忘的兒童節,但其中卻隱含許多環境教育內涵價值的曲解。
以教育立場來看,「四月瘋動物」活動是否真有觸及動物保護及環境教育的核心內涵?動物餵食活動固然是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難得體驗,但背後的環境教育意涵何在?聽覺敏銳的紅鶴受得了麥克風和孩童的高分貝音量嗎?溫馴的動物人氣王背後的好惡意義為何?數百位小朋友的餵食經驗都要獲得滿足,誰來思考園內動物的負擔?
回顧之前台中某牧場過度開放民眾接近保育類動物,導致動物受傷、不正常餵食及接觸之事件,廣受社會大眾抨擊。壽山自於2011年12月6日正式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為台灣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身負推動地方環境教育重要使命。壽山動物園與自然公園雖非共同單位管轄,但雙方場域鄰近,可建立教育合作機制,在野生動物與人互動的議題中,訂定以生命價值為核心的環境教育方案,讓每個活動皆能落實親近自然並且尊重自然之環境教育核心內涵。否則,這次的「四月瘋動物」活動,小朋友是開心的瘋了,至於動物們,說不定是煩到快瘋了。
※本文簡版刊登於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