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新竹市政府在台灣招潮蟹的棲地,進行大動作地搬遷活動,遭到環保團體撻伐。2006年開春,一名研究招潮蟹的學者在彰化伸港,發現人工土堤步道嚴重破壞了台灣招潮蟹的棲地,台灣招潮蟹面臨生存危機。人為的開發,與一知半解的觀念,對於台灣招潮蟹造成何種影響?台灣招潮蟹究竟招惹了誰?
從生物多樣性來看,全世界不過100種招潮蟹,其中台灣招潮蟹屬於台灣特有種,但這樣特殊的價值,卻是造成台灣招潮蟹命運多舛的開始。
在新竹市的「客雅溪水資源回收中心」興建工程預定地上,來自亞洲大學、育達技術學院和中興大學的研究團隊,同時進行採樣與台灣招潮蟹的監測研究,他們是這塊謝絕參訪的工地裡,唯一可以申請進入的研究團隊。
三個研究團隊各自拿出不同設計的器具,進行台灣招潮蟹的捕捉工作,這些設計結構的差異,不僅代表了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外,也反映了台灣招潮蟹的相關研究仍然是未知的領域。
施習德教授是早期研究台灣招潮蟹的學者,他的研究成果則成為近期台灣招潮蟹研究裡經常被翻閱與討論的資料。十幾年來,見證著新竹大庄溼地、彰化伸港等台灣招潮蟹已知的棲地變化。台灣招潮蟹喜歡生活在水流變化大的環境,也就是與人較接近的高潮線泥灘地,但是這些研究對於工程的開發似乎不具意義。
彰化伸港鄉在縣政府重新打造的政策下,很快地豎立「台灣招潮蟹的故鄉」的招牌,也建立從外觀上來看符合遊客行走探賞的步道與景觀﹔完工之後,去除了原先垃圾堆積的現象,經過這條海岸線,是井然有序的感覺。
但是施習德實地造訪後才知道,伸港鄉完工後的水泥與生態土堤,已經嚴重影響水流分布。在投書抗議並引起輿論的重視後,彰化縣政府重新召開研討會,邀集相關學者加入補救的行列。施習德、陳章波,以及底棲生物河海工程的教授首度聚會,在經費允許與迫切性的要求下,作出部分拆除重建的結論。
三、四月是台灣招潮蟹抱卵的繁殖季,堤防重建招標公告的工程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這一來一往,台灣招潮蟹的命運已岌岌可危。
當初興建工程的招標單位彰化縣政府坦承,原本打出「台灣招潮蟹的故鄉」做為招攬的口號,在公部門經費結算的壓力下趕工進行。這耗費千萬的工程如期完工,卻缺乏去整合了解台灣招潮蟹與環境棲地水文等學界的建議;當台中龍井鄉麗水村一處私人溼地,也在地主宣稱不知情的狀況開挖後,難以勝數的台灣招潮蟹從此滅跡。
誠如官方所言,我們了解的不多,誠如學者所說,我們的研究還不夠。我們看見在環保團體壓力下,大量的研究團隊投入這些遭到破壞的棲地作研究。
棲地破壞所造成的影響,以及重建台灣招潮蟹的研究,是重要的先驅研究,但我們也必須要對這些錯誤的決策提出檢討,並重新省思開發與保育思維,為這些已經或即將付出的小小生命──台灣招潮蟹的保育再度獲得重視,讓相關決策與研究能做得更圓滿外,也讓我們為這些不幸成為環境教育的實際案例的台灣招潮蟹哀悼。
採訪側記
報導生態環境的議題,「重遊舊地」往往是複雜的情緒,當二度登上新竹客雅溪出海口看這塊台灣招潮蟹的棲地,也是水資源回收中心興建工程用地,不同於以往,我們看見大批學者的進駐,也見到工程機具步步逼近。這方等待搶救台灣招潮蟹,那方彰化打著「台灣招潮蟹故鄉」招牌的同時,卻興建大量的水泥堤防和人工步道,尚未完成復育之前,已大量規劃便於遊客通行的造景;最後在學者投書抗議下,重建改造。
我們關心的不只是浪費的公帑,還有因為「不了解」台灣招潮蟹生態習性,於是合理化興建、開發、打造環境的行為,在這種環境與教育的思惟下,台灣招潮蟹真的受到保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