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也是「綠色資本」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砂石,也是「綠色資本」

2006年05月15日
作者:陳文卿(作者為工研院能環所研究員,綠建材標章委員)

最近對國內產業經濟影響最大的兩大事件,其一是油價狂飆,其二是砂石面臨嚴重短缺。於是油電漲,各項民生物資跟進。建材漲,房地產價格也將上揚,部分業者甚至不得不求助於中國砂石進口。

能源與砂石看起來沒什麼關係,但兩者都限於自給率不足的問題。了解永續發展內涵的人都知道,唯有將能源與資源視為一體,我們的國家永續發展政策才能真正落實。

舉例而言,一個塑膠袋看起來很單薄,但每位國民每年使用後即丟棄的塑膠製品加起來卻相當可觀。生產一噸的塑膠製品,原料來自石油,過程需要能源,運輸也要燃料。而如果我們用生命週期的觀點往上推,一噸可製塑膠產品的石化原料,不論是PE、PP或ABS,可能要花上4、5噸以上的原油。也就是說力行資源回收政策,減少1噸的塑膠製品的浪費,或許可抵得上在源頭減少10噸以上原油開採。

所以,因應新的能源危機,開發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雖然很重要,但再生資源可能效益更大,因為前者是著眼於前頭,後者是在後頭。後頭少用一度電的貢獻,抵得上前頭十度電的開發。

砂石問題也一樣,以前大家總以為地球是一個大砂石場,而對砂石資源毫不珍惜,因此台灣的建築物中,鋼筋混凝土比例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台灣每人平均水泥消耗量遠超過美國、日本,是世界平均值的5倍以上。鋼筋混凝土建築要大量砂石,水泥更是高耗能產品。所以如果不從管制使用量下手,而一味的尋求開放砂石來源,形同飲鴆止渴。我們必須認知:砂石與石油一樣都是「綠色資本」,是地球有限的資源,不節約使用是不行的。

這有兩方面要努力,其一是降低RC結構建築比例,其二是建築廢棄物一定要回收再利用。也就是說回到建材本身,對於前者應多鼓勵採用無耗竭之虞的「生態綠建材」,對於後者則應加強以回收材料所生的「再生綠建材」的使用。

如同豪華大轎車吃油像吃水一樣可怕,所謂「豪宅」通常也是一個高耗能的建築物。銅牆鐵壁般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往往密不透風,不論是春夏秋冬,沒有空調都無法住人。建築物已經失去一個有機體的功能,而成為與汽車一樣,必須靠能源才能運轉的重型機械,這對一百年前的人類簡直是難以想像。

今天,建築部門的耗能約佔全國總耗能的1/4,所以因應能源高漲、砂石短缺的雙重問題,應加強「綠建築」之推動,並多使用生態、健康、再生、高性能的綠建材,這對永續發展將具絕對性的指標意義。

原載於2006/5/9《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