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溼地養育沿海居民,彰化囝仔柯金源拍攝「退潮」紀錄片報答這片土地,7日晚間環境資訊協會在芳苑普天宮前播放「退潮」,邀請在地居民與環境新聞編採營的學員一同觀賞,並於映後邀請該片導演柯金源分享拍攝過程。翌日,文史工作者魏清水帶領學員體驗潮間帶生態,讓學員與土地互動,進而關心溼地面臨的問題,思考解決方法。學員應用編採營所學寫成報導,讓更多人認識這塊溼地。如同一場接力賽,傳承感動,讓影響力延續。
在地的電影,記錄在地的真實
舞台音樂響起,村中老少紛紛聚集,本以為是酬神慶典,但螢幕上出現的是一幕幕家鄉的生活點滴,「這是一種歷史紀錄,感覺真的很棒。」坐在摩托車上觀賞電影的芳苑居民洪先生說:「跟鹿港、西螺比起來,芳苑真的不有名,期待藉由這部紀錄片,讓更多人知道芳苑。」
導演在映後座談分享當初拍攝「退潮」的動機。在彰化伸港出生的柯金源,長大出外工作每次回鄉總感覺當地環境持續惡化,於是在2008年決定記錄家鄉的環境變遷,為瀕臨崩壞的海岸盡一份心力。柯金源為拍攝紀錄片常駐芳苑,長時間緊密的互動讓他和居民成為朋友。這次邀請當地人觀賞以自己為主角的紀錄片,居民觀影時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影後也紛紛向導演寒暄表達感謝。
感動化為行動 面對危機思考未來
柯金源記錄在地文化,藉由影像發揮影響力。若能讓學員體驗在地生活,就如同接力讓感動延續,讓守護溼地的力量不墜。早晨在學員換上膠鞋後,便坐上牛車前往彰化海岸溼地,行經巷弄越過堤防,最後停在廣闊的蚵田。由學員從蚵田親手摘下蚵仔,再由帶隊大哥巧手取出鮮蚵讓學員品嘗,「味道是蚵的鮮,海水的鹹。」在劇場工作的陳惠晴說。
等眾人吃完「尚青」的生蚵後,就乘坐牛車到海寮旁的泥地種文蛤苗,種文蛤苗是將小文蛤埋入泥中讓牠長大。規劃芳苑生態旅遊的魏清水表示,「讓遊客體驗種蛤,這樣文蛤的數量就不會因遊客到訪而減少,反而將來有更多的文蛤供後人使用。」
學員結束溼地體驗之旅後,紛紛表示感動,「感動來自人與這塊土地的互動。」陳惠晴說。畢業於外文系的盧俐文也表示:「本來以為只是一片小小的泥灘地,沒想到如此無邊無際。」然而芳苑擁有珍貴溼地,卻面臨諸多危機,柯金源介紹彰化海岸溼地時提到,當地土壤及地下水有汙染疑慮,居民亦面臨隔代教養、青壯年外流、人口老化等問題。柯金源認為,對環境不了解就無法對症下藥,他所作的就是用影像記錄,讓所有問題暴露出來。學員則利用機會實際探訪當地,發現獨特的風土民情,並運用文字、圖片、影像練習撰寫報導,佐以來自各行業的專業背景,也許能為在地發展帶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