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在黃河第一彎──瑪曲大草原上放牧的青年,雖然歷坎坷的成長過程,包括雙親亡故、少年失學,但仍心繫幼時師長的教誨,要關心自己生長的土地、自己的家鄉。現年28歲的他,已經成立一組由和他一樣年輕牧民所組成的環保組織,捐出自己微薄的收入,自費雇車,出錢還出力,草原上那裡有垃圾,那裡就能看見他。他是圖博(藏族)青年仲格加。
多年下來,仲格加的付出贏得社區的敬重,2009年9月,仲格加成立了「瑪曲縣更盼環保聯盟」,這是甘南第一個民間環保草根組織,「更盼」,在藏語中,有「利益公眾」之義。2011年,他們發起在瑪曲縣政府舉辦的格薩爾賽馬會期間,發起「保護溼地」萬人簽名活動。
今年在8月間,連同筆者在內11位台灣環保團體成員,在蘭州「綠駝鈴」與合作市「綠哈達」環保組織的青年陪伴下,驅車前往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考察黃河源的水資源議題,認識當地所面臨的各項環境問題,如溼地退化、草場沙化、生物種群和數目減少、鼠害嚴重、水源短缺、草原垃圾氾濫、礦產開發和工程建設等。就是在這段期間,台灣環團第一次認識了仲格加這名青年。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聽聞他有「萬人簽名」這麼大的號召力,很好奇是透過什麼辦法達成的?經過深入瞭解,仲格加是個職業牧民,自幼失學,但成年後 回到青海市立學校就讀,和研究鳥類的人士學習,因為老師影響,而有心思在草原上,想在瑪曲上做一點事。因為協助清理神山獲得肯定,逐漸累積了相當的名望。
在瑪曲,大量現代文明的物質進入後,塑膠垃圾氾濫,除了牧民自己製造的垃圾,也包括每年300萬遊客所留下的。
這些垃圾污染了神山、神湖,例如,在瑪曲附近的尕(ㄍㄚˇ)海,是藏民傳統的神湖,但自從政府設立保護區,官方設立的環保工作站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民眾帶來的塑膠垃圾隨意丟棄,漫天流竄,其中還包括工作站自己生產的垃圾。公家人員頂多把垃圾收集起來,但沒地方去,只能堆在路邊,當地牧民一開始會撿垃圾,但垃圾成長漫無止境,一撿完了,隔天又有,最後也麻木了。
另外,自從生活中的塑膠製品越來越多,藏人一直以來盛大舉行的賽馬會、香浪節或祭典等大型活動,也開始對環境產生重大衝擊。仲格加雖然小學沒讀畢業,就因為經濟壓力必須輟學回家放牧氂牛,但一名常以當地野生動物入畫、傳遞環保價值的美術教師啟蒙了他,他一直在關注環境。他看見家鄉環境的破壞,開始起而行動。
這裡是黃河源頭,但包括過路的民眾、旅遊的觀光客,把自己吃好喝好剩下的垃圾,沒有收好就走了,隨著日月變化,這些垃圾就流到水中,於是仲格加發動志願活動去撿拾,把水源頭中撿來的垃圾集中起來,只要看到哪邊太髒,哪邊有大活動產生垃圾,就組織大家去。收集之後,雇車載到定點焚燒掉(這是另一項問題,因為垃圾沒地方去,只能集中就地焚燒,這個難題至今無解)。
也因為他們清理了藏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神山神湖,行動獲得了牧民肯定。從2008年發起行動開始,本來有23個志願者,到現在,已經成長34個志願者的團隊。
同樣令人感動的是,仲格加雖然因為失學而不太會說普通話,但他非常賣力引入外部資源協助牧民解決草原上的環保問題,現在,基地在蘭州市的「綠駝鈴」和甘南首府合作市的「綠哈達」組織,都通過他和阿萬倉鄉道爾加社的牧民合作,協助他們和不會說普通話的藏民溝通,設立垃圾分類回收桶、建立聯合放牧、共管草原機制等等。
可貴的是,在仲格加的號召下,一批青年得以組織起來,譬如他還在北京大學念書的同胞才讓華毛,寒暑假一回鄉就一定會加入志願者的行列,現在擔任副理事長的輔佐角色;還有才剛考上師範學院的貢保甲,也來幫忙擔任祕書長工作,固定幫助仲格加與漢人翻譯溝通。
仲格加,一名失學青年牧民在瑪曲,體顯了青年自發守護環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