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一種地景,可以訴說人與海最深遠的歷史,見證人與海相互依存的關係,那麼毫無疑問的,這種地景就是石滬。提起石滬,相信許多人閃過腦海中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澎湖七美的雙心石滬。七美嶼的雙心石滬,是廣告業者取景、政府觀光形象行銷以及旅遊業者主打的熱門景點,有著地球上最美石滬的稱號,成千上萬顆的石頭,堆成心心相印的石滬,吸引無數戀人來到岸邊許下諾言,兩心相疊,長相廝守,正是戀人們追尋的完美愛情代表。
對大多數的現代人們來說,石滬僅是一個充滿浪漫情懷、感性十足的觀光景點,但對「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老一輩討海人而言,石滬卻是一座現實生活中賴以糊口維生的智慧結晶。澎湖的石滬大多築於礁石岸的潮間帶,依照潮流的方向,以玄武岩慢慢堆砌而成,沒有固定形狀;漲潮時,海水灌入石滬中,魚群跟著飄流的浮游生物,慢慢進入滬內,等到退潮,滬內的海水減退,「魚困淺灘」,皆因貪吃肇禍,性命就這麼斷送,這便是石滬捕魚陷阱的原理。
在從小生長的小門村子口前,就有一座石滬靜靜的躺在岩岸邊,它的名聲雖然不及雙心石滬響亮,卻始終是我一輩子無法忘懷的景點。想起初次下海與父親巡滬,那情景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快起床,都苦流了,再不快點會來不及…」,記憶中,七、八歲大的我在半夜三更被父親搖醒,心不甘情不願的離開溫暖的被窩,換穿上了全副武裝-頭戴著斗笠、腳底踩了雙雨靴、手中拿著手電筒及魚撈網子、身上套著連身雨衣,還斜背著魚簍。不為別事,只為了趕在漲潮之前到達村前的石滬,為了三餐去奮鬥,去捕撈圍困在石堤內的魚兒。一出家門,強烈的東北季風從耳邊呼嘯而過,小小的身軀被吹得東搖西晃,但還是緊緊追隨著父親龐大的背影,在崎嶇不平的水泥道上快步地往目的地前進。
踩過絲綢般細緻的沙灘後,總算來到了佈滿大小不一的岩石岸邊,透過淡淡月光,睡眼惺忪的我在朦朧中隱約瞧見一條背上閃著銀光的黑色巨龍浮出水面,煞是驚人。定神一看,原來就是因退潮而露出滬岸的石滬,滬岸上猶濕潤的玄武岩,經由月光的照射而閃著亮光。忽見滬內點點昏黃的燈光,伴隨著流竄的黑影,原來早一步到達石滬的人,已七手八腳地張起網來準備大展身手,真是應驗了「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的諺語。
父親催促著我加快腳步,隨即涉水進入滬內,點亮手邊的手電筒,同時張開手中的細網,準備將滬內的魚蝦貝蟹一舉成擒。一番折騰後,只見獵物紛紛入網,父親吆喝著我趕緊幫忙將戰利品抓到魚簍裡,我只得怯生生地下水走向父親。冬季水裡溫度極低,即使腳上穿著雨靴,那冰冷的寒意還是穿過雨靴直擊著我的中樞神經,身體不由自主的打了數個寒顫,將我的睡意完全驅走,剎時感覺四肢好像都被海水冰凍住,無法邁開步伐前進,想到石滬中的眾人為了一圖三餐溫飽,全犧牲寶貴的睡眠時間、無視嚴寒襲身的奮勇在滬內拼搏,不由得欽佩不已。父親再次的呼叫聲讓我重回現實,一邊打著哆嗦一邊移動腳步來到他的身旁。
石滬是全村人的共同資產,故不論男女老少皆有巡滬的權利,那些誤入歧途的「甕中之鱉」會落入何人之手,端視個人的經驗與技巧。欠缺經驗而技巧又拙劣者,所獲取的漁產往往屈指可數;反之,經驗老到且技巧過人者,其漁獲通常獲利頗豐。父親在此方面是村莊裡的佼佼者,只見他左手拿著手電筒,雙眼順著燈光掃視著水面,一見獵物的蹤影,右手的網子便迅速往目標物直射而去,在海水中攪弄一陣後,不消一番光景,倏地舉起網子抖動,待海水從網子中流瀉而盡時,數不盡的魚兒便在網中掙扎翻滾,此時我便將魚簍湊近,將魚兒悉數捉拿入內。心中除了慶幸餐桌上有鮮美的佳肴可享用外,也暗自對父親的功夫嘖嘖稱奇。
約莫過了個把鐘頭,東方已隱約可見魚肚白了,這時更加清楚的可見到巡滬的人數之多,小小的石滬內聚集了前來捕撈漁獲的村民,彷如是市集般熱鬧,雖然大伙兒聚精會神於工作,但碰著時還是會寒喧個兩句,「捉多少啊」、「配飯啦」、「不錯喲」、「卡加油一點」,彼此的工作雖然競爭著,但不忘互相鼓勵,那濃濃的人情味至今仍讓我懷念不已!就在海水慢慢的吞噬了石滬時,滬房內的人們拖著疲憊的腳步但滿懷滿意的笑容陸續離去,對在這風強浪大的秋冬時節、無法出海捕魚的日子來說,還有石滬這一畦的「海田」生養著村民,每個人的漁獲或有多有少,但感恩的心是相同的。
曾聽聞父親提起過,石滬的堆砌過程是長久且辛苦,石滬看起來外型簡單,但做起來可是一件大工程,沒有人能夠獨立完成,需要集眾人之力團結合作才能完成的。堆砌石滬需要很高超的技術,因為石頭都是用堆的而不是用水泥膠黏著,所以工法不對的話,海浪一來就會沖毀石滬。石滬堆完之後,也需要長期維護,如果不維護任由崩落,遲早也會毀於潮汐之中。
但隨著沿海的魚源逐漸枯竭,漁船發達、水泥港口興起、捕魚的技術越來越精進,巡滬的人變少了,石滬漸漸失去了關愛的眼神,也不再有人想盡力維護。漁民放棄了石滬,開著柴油動力引擎的漁船,到外海尋找新魚群。原本充滿生命的石滬形同廢墟、無人聞問。石滬有的倒塌,有的完全毀壞,曾經因為石滬而有的光輝歲月,也在潮來潮往中失去了痕跡。
現在每逢回老家時,總是會帶著妻小到堤岸上望著村前的那座石滬,它依然安靜的矗立在岩岸邊,即使它身後聳立了為數不少被暱稱為「肉粽串」的消波塊,我的眼光卻從不曾離開它的身上,縱然它的效用已大大不如從前,但每次看著它時還是會激起我心中的漣漪。父親已離去不在了,而石滬也因欠缺維護而有部分毀壞,更見不著有人巡滬,從前熱鬧的光景已不復存在。雖然人事已非,但總愛跟妻兒提起小時候巡滬的點點滴滴,告訴他們,每次的巡滬都有不同的體驗與甘苦,每次都抱持著期待的心情,看看今天的潮水又會帶來什麼樣的禮物?
夕陽西斜,潮水漸漸退去,石滬那優美的弧線輕輕的劃過海平面,彷彿老漁人展開那強壯的雙臂,堅定的擁抱著海洋……
相關連結:澎湖石滬申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