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琵喜迎國際志工 南布袋微笑造棲島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黑琵喜迎國際志工 南布袋微笑造棲島

2012年12月03日
本報2012年12月3日嘉義訊,鄭鈺琳報導

「你看!是黑面琵鷺!」一隻黑面琵鷺輕巧地掠過眾人上空,朝南布袋鹽田中央空曠處飛去。隨著東北季風的吹拂,台灣候鳥季已經開始,一群來自各地的國際志工也在11月尾聲來到嘉義新岑的南布袋溼地,利用29、30日兩個工作天的時間,為黑面琵鷺和所有自遠方長途飛行而來的候鳥們,打造渡冬的避風棲島。

打造微笑棲島迎候鳥

這場以棲島營造為主軸的「溼地糧倉國際志工工作坊」,是由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和嘉義縣政府所主辦,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和國際黑琵保育組織SAVE International負責執行。工作坊分別以「黑琵抵嘉.鱟起之秀」作為南布袋溼地糧倉規劃實驗啟動的兩大主題,自11月29日起進行兩梯次,總計為期四天的志工活動。

從營造棲島開始的溼地糧倉計劃

傍晚時分走上一望無際的南布袋七區鹽田,凜冽的東北季風馬上令眾人切身感受到為黑面琵鷺造棲島的必要性。南布袋鹽田在廢曬十多年後,已經成為候鳥的冬季樂園,此地原本也非黑琵特別偏好的渡冬地,但自2009年後黑面琵鷺數量成倍增加,至今年初為止,已有200多隻黑琵出沒的記錄,甚至首次有13隻黑面琵鷺滯留南布袋未北返,豐富的食源、寬闊視野和人為干擾少都是黑琵選擇此地的可能原因。

守候黑琵 鹽田造棲島然而,水、土不服是這裡生態系統重建的結構性阻力,鹽田的水因缺乏對外交換而有乾涸和優養化的問題;數百年來為追求曬鹽產量將濱海潮間帶改造成的鹽礦底土,也讓許多生物難以生長。最主要的原因,是閒置土地吸引了不同部門間的計劃競逐,從八輕預定地到布袋港、溼地公園等各式開發案,再再都危及了這裡重新作為候鳥棲地的完整性。

因此,執行本次工作坊,從小在布袋長大的台大建築與城鄉基金會資深規劃師蔡福昌表示,棲島營造和志工工作坊,是為黑面琵鷺等候鳥改造溼地環境的第一步;未來,更期待這裡發展成為布袋地區發展生態水產養殖的潛力基地。

賞黑琵 造棲島 用心打造黑琵的家

為了打造黑琵的家,來自各地的志工們全副武裝,穿上防曬防風砂的蚵女帽和適於鹽田行走的「tapi」,先至鄰近的好美寮沙洲收集漂流木、竹枝等現地素材,並重新處理,在鹽田立起樁柱,讓候鳥停棲,創造適合的休憩環境。邊工作還可以邊賞鳥,是工作坊中最棒的享受。

長期在地方進行鳥類監測的嘉義縣生態保育協會的蔡青芠說,當東北季風特別強勁時,黑琵習性偏好成列躲在鹽田南側的土堤後避開寒風,而早晚則會成群於鹽田間覓食。由於工作坊操作期間已是候鳥的季節,因此操作選點特別與黑琵停留區域保持距離,以免施作過程干擾了鳥兒們的作息。

以在地材料營造候鳥棲地棲息樁柱特別安排以土堤為鼻梁,排列成微笑的形狀,「鹽田裡的笑臉代表著歡迎回『嘉』。」主辦單位表示。鹽田水不深,但底土像流沙一般,每踩一步都深深下陷,行進困難,令人感覺過去鹽工工作的嚴苛環境。遠自印尼來台求學的張添鑫說,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很新鮮也很有趣,希望以後工作坊在布袋可以一直辦下去。

傳統工法 在地素材

候鳥棲島之外,志工還協助搭設鳥類觀測站、編織稻草蓆。觀測站的搭建材料都是過去鹽田地區常見的如竹竿、蚵繩等建材,還有稻草蓆。監測站的搭設就像傳統搭蚵架的方法,以蚵繩將竹竿綁成竹牆,社區總幹事陳泰郎特別示範繩結的打法,「每家每家都有各自的打法,固定方式都不一樣。」

稻草蓆捆匝示範而對許多來自城市的年輕志工,編織稻草蓆尤其是新鮮的初體驗。曾經也是血汗鹽工的蔡福昌笑著說:「稻草蓆以前主要用來蓋收集好的鹽堆,一旦下雨,大家就要趕快將鹽堆用稻草蓆蓋起來,不然辛苦的結果又化為海水了。」

但是為什麼沿海鄉鎮也會有稻草?「過去內地的農村會用米和稻草和鹽村換鹽,鹽村也會善用這些物資,如稻草腐爛後又成為蝦蟹蚵魚的食物,不僅是人類經濟上的流動,也是生態系統能量的流動。」而這些過去用來遮蓋鹽堆、避免風吹雨淋的稻草蓆,如今則將用來作為觀測站的擋風墻。

工作假期也可以是在地的深度小旅行

拔罾體驗傳統漁撈除了棲地工作,主辦單位也安排了海國宮祈福、洲南鹽場紀錄片放映、夜間拔罾魚撈體驗等活動,並帶領志工參觀以候鳥和溼地環境教育聞名的新岑國小,以及綠能發電等當地正在推動的各項現在進行式。尤其是在月光下的龍宮溪支排拉動巨大的拔罾補烏魚,更讓參加者都大開眼界。

來自台北,對生態旅遊充滿興趣的白欣平說,沒想到工作假期的內容裡還包含了對地方的深度了解,是很不錯的安排,很開心能和布袋有這樣的第一次接觸。而從高雄騎了兩個多小時的機車到布袋的簡麟崴則覺得,工作坊中可以看到年輕人回來重新打造社區,並安排了許多活動體驗過去的傳統生活,感覺很棒,是值得推廣的旅遊方式。

在短短兩天時間,志工完成了6米長的的觀測站竹牆、5大捆稻草蓆和23根避風樁柱,替今年溼地所有渡冬的候鳥,營造更為多元的棲息地,也為南布袋溼地復育工作的未來,啓動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