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音反核 國家願景自己爭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電音反核 國家願景自己爭取

2013年01月18日
立報2013年1月17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去年底,14位電子音樂創作人共同製作了「I Love Nuclear 我愛核子能!?」電音反核專輯。專輯中的「沒有人反核」由電音DJ阿耀(Yao)創作,他說,這首曲子想問的是:

為什麼反核,當我們沒有認真思考核電背後的政治問題時,就等於沒有『反核』。」創作者想讓聽眾聽到的,是背後的「悲哀」,讓聽眾思考。

今年21歲的阿耀,接觸電子樂已6年。從小學音樂,國二開始聽搖滾和電子樂,因為喜歡所以深入瞭解起源。他發現60年代的嬉皮、70、80年代的搖滾,都有很強的社會批判,以音樂為寄託,詮釋對政治的想法。

無法掌握 就不該使用

阿耀因為接觸次文化,認識台大「共力社」的朋友,從此接觸社會議題。「高一時,意外接觸核電資訊,開始查資料,才有更多理解。」阿耀說,許多人認為核能是乾淨能源,一談到核廢料卻又無法解決,「當我們無法掌控一個東西時,我們也就不能說自己擁有它,核能即是如此。」既然不能掌握,就不該使用。

高二前,阿耀一直想念藝術科系,直到他突然覺得自己想「從政」,才改變志向。「我一直跟我身邊的朋友說『台灣是一個很棒的國家,我們值得更好的願景。但人民要自己爭取,不要等政府』」。為了從政,阿耀研究社會科學相關科系與未來出路,最後選擇社會系。阿耀參與關心社會議題,感覺社會運動的困境。

「我感覺社會運動出現了『模組化』,民間團體會使用專業語言提出問題,而政府部門則透過『開會』來回應,結果社會議題最後停留在『公聽會』裡解決。」阿耀說,公聽會根本無法解決問題。民間團體的語言難以親近一般民眾,社會運動的模式陷入透過開會解決的輪迴,他說:「社會運動的本質似乎消失了。」

另方面,民眾對與民生相關的一切問題感到冷感,認為那屬政治,與人民有關的議題反而被排拒生活之外。

阿耀直言,這兩個理由成為他參與專輯製作的理由,「從文化角度切入政治議題批判,或許是目前社會運動模式下的另一個出口。」他解釋,音樂並不會被民眾討厭,能消解掉民眾一遇上社會議題就冷感;這次的文宣以「諷刺」點出問題,閱聽眾不至於排拒。

「既然是從文化角度介入,想用音樂讓人思考,音樂本身至少要讓人覺得舒服、願意聽下去。」核電承載的資訊和專業內容已經太多,一般民眾難以消化,他決定以極簡的音樂元素製作,試圖以最純粹的音樂結構來感動人。

認真思考 別盲目反核

阿耀在專輯製作的曲子「沒有人反核」,設定對象除了一般民眾,更包含「參與反核運動」的人。許多人參加反核遊行或站出來反核,但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反核。他們或許認為核能不環保、核災很恐怖,但是提到「為什麼要發展核電」這個問題時,多數人可能沒有認真思考。

當核電背後的政治性問題沒有被好好思考,「反核」並沒有真正「反核」,反對的只是以個案存在台灣的核能議題。阿耀強調,被侷限在環保等範疇內看待的反核運動是不夠的,當社會運動深入討論議題背後的政治時,會遇到「冷感」,透過音樂或文化切入,成為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