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藥影響生態 害羞鱸魚變大膽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廢棄藥影響生態 害羞鱸魚變大膽

2013年02月22日
摘錄自2013年2月21日台灣醒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研究顯示,食用抗焦慮藥物會使生性害羞的鱸魚變得更大膽。研究人員以鱸魚進行實驗,目的在研究下水道廢水所含人類藥品成分對生態的可能影響。而因為全世界的下水道都可以找到不同的藥物殘留,若廢水進入水資源的生態循環系統,長期下來,可能會影響生態環境。

為了找出下水道廢水中所含的人類藥品成分,其對生態所造成的影響,瑞典默奧大學的研究人員以鱸魚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人員先分析瑞典人口稠密地區所排放的廢水中奧沙西泮(一種治療人類焦慮症的藥物,原名oxazepam)的濃度,再將鱸魚放到含有等量抗焦慮藥物成分的水裡。

結果發現,生性害羞的鱸魚行為因此改變,不但會離開魚群,吃東西也變得狼吞虎嚥。生態學者布羅丁表示,鱸魚天性害羞且多集體行動,但那些吃到奧沙西泮的鱸魚卻變得很大膽,他們不想待在魚群裡。「我們認為鱸魚原本擔憂遭到捕食的天性,因為這些藥物而不復存在。」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藥品會進入下水道的主要管道是民眾隨意拋棄不需要的藥品。食品藥物管理局已經公布安全拋棄處方藥物的守則,其中包括避免將藥物直接沖入馬桶,社區必須設立藥物回收點,以利民眾將過期或不使用的藥物回收。

研究報告共同作者菲克表示,要解決廢棄藥品的問題,不是禁止開藥給病人,而是要發展回收處理工廠,處理對環境有害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