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今昔─前山公園、後山公園、苗圃之旅(二十) | 環境資訊中心
《陽明山之旅》

草山今昔─前山公園、後山公園、苗圃之旅(二十)

2002年02月01日
作者:陳世一

◎杜鵑茶花園 (上)

回到後山公園的大門不遠處,我們轉向沿著斜坡而闢建的杜鵑茶花園,水泥建築的亭台樓閣仍是這裡人工設施的主調,在亭邊紀念某某人的碑石到處林立,卻沒有人理會,在威權時代落幕之後,仍殘存著許多疏離本土文化個性的無趣樣板,實在有點破壞景觀。

其中,在距樓台不遠處有一方碑文較有意思,上面記述了在一九八一年時,日本山形縣日華親善協會於後山公園種植一千一百株櫻樹的記錄,不過,仍不能免俗地充斥著感念先總統蔣公對日本以德報怨的德行等歌功頌德的文字。

我對女兒說:「你看這碑文,後山公園中的日本櫻花大多是在十幾年前種的。」

「這算不算是一種文化侵略呢?既然沒有辦法在政治上保有台灣,利用櫻花、商品等文化、經濟力量來達到實質的目的,也是一件快意的補償吧!」女兒說。

「或許吧!只是主事者本身不一定有這種動機,而是他們背後無形的文化意識背景趨使他們作這種行動吧!台灣一直沒有較多的人從各個層面思考台灣主體性旳問題,加上國民政府來台後一直以大中國意識的文化、教育思想在控制台灣大眾,而從日治時期遺留下的日本文化意識也仍殘存在許多年紀較大的人的身上,在這兩大文化勢力爭逐下的台灣,要如何走出自己符應地理個性和人文風貌的主體文化,其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從巨觀的角度去了解存在於過去台灣土地上發生過的歷史事實,或許就是反省未來主體文化走向的基石吧!」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