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核四論辯帶來的轉型契機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把握核四論辯帶來的轉型契機

2013年03月06日
作者:房思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創作者:賴政勳,取自小路映画反核城市海報聯展

反核運動在台灣已經持續數十年,期間出現豐富而多元的論述與行動:包括從國際政治經濟層面出發,直指美國與國民黨政府的政企連帶;或者在戒嚴時代將反核與反國民黨獨裁結合在一起,凸顯發展核能決策過程中的專斷;也有從環境角度出發,溫馨追求一個得以保障後代的非核家園;從安全角度觀照,則持續挑戰台電、原能會及核工學者此一複合體所創造出的核安專業神話。

運動過程中也不乏在地的聲音,貢寮人挺過核四停建又續建的心情轉折,持續將反核四火種傳承給下一代;蘭嶼人堅定捍衛祖靈,以自身的犧牲讓本島人看見核廢料的潛在威脅,以及台電在管理上的敷衍心態;既有核電廠當地居民,也持續對核安及核電廠內用過燃料棒的管理提出質疑。

除了各種反對理由外,近來也有許多團體投入更根本地政經體系研究,試圖從發展路徑、能源政策、用電需求規劃等面向著手,思考一個非核化後的台灣,如何在一個對環境、土地、勞工友善的基礎上,持續追求經濟成長。換言之,此時的思考重點已經不限於尋找足以替代核電廠的能源,而是希望藉由核能政策的辯論,引領政府及社會反思目前已然陷入瓶頸的發展路線,掌握經濟轉型契機,以期落實非核低碳家園。

官方持續複製恐懼論述

然而,這些形形色色的論述與思考,政府與台電卻彷彿從來不曾聽見一般,只要遇到反核聲浪質疑,一概以「廢核會缺電」、「廢核會導致電價大漲,影響經濟」、「已經投入核四近3千億,不蓋好運轉很可惜」、「會找國外專家來驗證核四安全」、「沒有核電如何減碳」等說詞,唸咒般地回應,並持續利用官方龐大資源,宣傳國際間核能發展未因福島核災中斷,營造國際社會似乎一片擁核的錯誤印象。荒謬的是,官方一方面有意無意地暗示反核思考不夠理性、不夠專業、考量不夠宏觀,另一方面卻全然迴避執政者的責任,反問反核方是否有替代方案。

此種心態持續出現在官方宣傳中,甫上任不久的行政院長江宜樺,在拋出核四公投議題時,即再次複製此種論調,強調如果民眾「寧可承受重大投資損失,寧可承受高電價、限電的危機,甚至犧牲經濟成長,而要放棄對於低碳家園理想的追求」,則可以將核四續建與否交付公投。此一論調總結了前述官方立場,形成一個層層設限的前提,從一開始就嚴重限縮了公眾參與論辯的空間。

接受此一已然遭到扭曲設定的議題框架,則後續討論必然會陷入「要錢還是要命」的偏狹方向中,而對立兩方似乎全無對話可能,僅能從各自的價值取向做出選擇。然而事實是否如此?我們是不是真的只能被迫在這兩者間做出無奈選擇?其實可以回頭問政府一個簡單的問題,這個結合投資、電價、供電穩定、經濟成長以及低碳家園的五合一目標,是否在核四投入商轉後即可保證實現?

以民眾始終關心的電價來說,春節前經濟部即已根據台電的計算,在高估天然氣價格及低估核電價格的基礎上,宣傳廢核後電價將漲4成。在環團針對算式及論述諸多基礎提出質疑後,台電仍持續此一宣傳,彷彿謊言說久了就將成真一般。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持續引述台電資料追問下,台電才終於承認未來核四投入商轉與否,電價都終將因國際原料價格上漲而隨之大幅上漲。

「經濟發展vs.核能安全」是假對立

而五合一論述中的其他目標是否可透過核四來滿足呢?攤開目前政府的用電需求規劃來看,即使投入節能措施,2020年時的電力需求仍會較2010年增加約30%;換言之,即使核四投入商轉,在此一電力需求規劃中仍會出現嚴重電力缺口,需要另建至少4個核四廠才夠用。同時溫室氣體排放量亦將持續增加,預計在2025年時會比2010年增加34%,政府宣示的減碳目標,不論核四有無投入商轉,都將無法實現。

而已經投入的近3千億投資呢?台電未曾說出的是,未來核四投入商轉後,40年的運轉及燃料費用將近8千億元,假設充滿安全疑慮的核四廠得以順利除役,未來仍需投入超過3千億元來完成除役及處理核廢料,這個估算還不包括幾乎無法估算的土地復原費用。換言之,如果目前已經花得這些錢已經讓人感到可惜,那在核四除役後一度電都發不了,一絲經濟利益都無法創造的情形下,全民還得至少再花建造一座核四廠的經費,來完成善後,這樣難道就不可惜?這難道不是政府在政策溝通過程中應該清楚說明的?
很清楚地,「要錢還是要命」從來就只是個假命題,核四根本就無力創造官方宣稱的經濟效益,反而會排擠投入再生能源、提昇能源效率以及節電的投資。

解決上述諸多難題的關鍵,其實在於擴大全民參與,重新檢視既有的發展模式及能源規劃,正式將「用電需求零成長」納入未來情境規劃中。政府及台電若不放棄這種五合一論調,就證明官方根本無心於資訊公開及公共對話,繼續壟斷知識與資訊,以禁不起檢驗的偽專業恫嚇人民。核四未來尚不可知,但若此種政治運作模式不改,則台灣社會終將徹底喪失利用此一機會來深化民主對話、思考經濟轉型的契機。

充分公開資訊 擴大對話與想像

行政院拋出核四公投議題後,有人質疑執政黨的動機,有不少學者從法理層次指出現行公投法之缺陷,也有人對公投之範圍及命題提出許多意見。沒錯,這是一個充滿問題的公投法,而政治圈中的各派力量也必然皆有其政治考量,論辯過程中行政部門也必然將運用龐大資源,繼續鞏固不對等的資訊結構,窮盡一切力量打宣傳戰。

然而,儘管有這一切政治算計,台灣未來發展的困境卻仍是整個社會無可迴避的課題,因而不論站在什麼立場,都必須認真面對與核能相關的所有議題。我們要去思考的,不僅是需不需要一座核四廠,還包括台灣整體發展與能源政策,包括那些我們至今仍不知如何處理的核廢料問題,包括既有運轉中的核電廠的安全隱憂,包括回顧過去發展核能過程中的環境正義問題。

這是個難得的歷史契機,讓整個社會有機會重新思考個別公民與能源間的關係,讓民主價值有機會進入到能源政策討論中,讓一個新興公共對話領域有機會在政治生活中浮現,讓我們有機會參與對美好未來的想像中。

反核運動曾經走過艱辛的歲月,過程中面臨國家機器無情的打壓,而這種權力關係不會因為名人加持運動,就隨之自然消逝。反核運動即在打破既有種種壟斷,擴大想像與對話。如果權力者的思維始終停在過往,那就必須讓他們更清楚地聽到人民的聲音。暫時放下那些政治算計的糾纏吧!309全台廢核大遊行,就是要堅定地發聲,從既得利益者手中奪回對未來的詮釋權。一起上街,一起擔起責任,一起走向未來!

※ 本文轉載自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