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壩救國寶》櫻花鉤吻鮭 復育有成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拆壩救國寶》櫻花鉤吻鮭 復育有成

2013年03月13日
摘錄自2013年3月13日自由時報台中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中興大學研究團隊費時多年進行生態監測,以科學數據提出「拆壩護生態」建議,搶救「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獲官方從善如流,2年前拆除棲地武陵七家灣溪1號防砂壩,讓國寶魚數量穩定成長,甚至一度增加到5400尾,顯示台灣櫻花鉤吻鮭在武陵溪流復育成功。

林幸助說,研究結果發現影響最大的是,颱風暴雨後的洪水,會將鮭魚從上游的主要繁殖場沖到下游,統計上每次颱風洪水會流失1/3的鮭魚數量。正常來說,鮭魚因具洄游性,到下游後,會洄游至上游,但若出現防砂壩的阻隔,就會「回不去了」,且因下游的水溫較高,若高於16度,鮭魚就會死亡,也就是說,無法洄游的鮭魚只能在下游等死。此外,溪流中若有愈多的大石頭,鮭魚易有藏身之處,即使遇到暴雨,還能有藏身之處,也較能抵抗洪水沖擊,但設防砂壩後,泥沙在上游淤積,讓鮭魚沒有藏身之處,更容易被沖往下游。

林幸助說,費時多年提出多種監測數據,研究團隊提出「拆壩護生態」的建議,經過2年多的爭取,終於在2011年5月,七家灣溪長15公尺的一號壩拆除,經過2年多的觀測,發現在拆壩當年,台灣櫻花鉤吻鮭的數量達到5400尾,比拆壩前2009年監測到的3000尾,明顯成長,且已逼近該溪流最大的生態承載量5800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