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林徑 寶島步道變綠道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一村一林徑 寶島步道變綠道

2013年04月21日
作者:郭瑞坤(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籌備處經理)

台灣環島存在著從古到今,陸續開墾出來的步道。有些步道在山林偏角,有些在地區村落,2006年,黃武雄教授、生態作家徐仁修與知名作家小野等人發起環島千里步道的運動,推動將環繞著台灣的步道連結起來。步道貫通之後,串接了各地美好的風光與社區,也引發民眾對生態保育和地方文化的討論。

一村一林徑  寶島步道變綠道步道,是人們徒步行走的道路,而不是給車輛運行的馬路。人行的道路,也應考慮多元生態的共存,而要創造多元生態,最快速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種樹。千里步道協會在完成串聯環台步道之後,再度將步道變成綠道,除了計畫在步道兩旁種樹之外,也希望把鋪上瀝青的馬路改回自然材質的鋪面。原來為了車輛行走而保留的路面寬度,會因為兩旁種樹而變窄,但卻也更符合自然生態與行人健康。

2011年開始,協會透過「到農漁村住一晚」的小旅行活動,推廣種樹旅行,希望達到鼓勵社區種樹,減緩氣候暖化的多重目的。2012年12月,全長1.3公里的鄉間道路在宜蘭冬山鄉太和、八寶社區誕生。千里步道協會、羅東社區大學、與縣政府、鄉公所等部門,持續與地方居民溝通,終於讓冬山鄉示範路段得以成形。透過步道變綠道的運動,鄉野三害—光害、除草劑、水泥護欄,得以退出鄉野田間,蜿蜒在綠道上的是沿途豐富的自然生態地景。

步道變綠道的運動也在台南引起迴響,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近年推動一連串的河川守護運動,並且在河岸種樹,目前「台南山海圳綠道」正在積極持續推動著。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認為,養樹本身就是一種美學生活的展現,把行道樹養好,發展植樹美學,便能吸引更多人投入種樹的運動。步道變綠道,一場久久長長的綠化環境運動,正在台灣默默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