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用掉的樹種回去 | 環境資訊中心
享綠生活

把用掉的樹種回去

2013年04月28日
作者:周耘

曾晴賢戲稱自己專長是「混水摸魚」,圖為他參與的「淡水魚紅皮書」計畫發表會。(曾為右一)「混水摸魚是我的本業」,身為台灣淡水魚專家的清華學者曾晴賢教授,以一貫溫熙的態度笑說自己的專長。同時在生態、慈善、文教與林業多有建樹的他,近幾年致力於偏鄉種樹與原住民培力工作。

海洋生物背景出身的曾晴賢教授,後來會對專業領域以外的「種樹」情有獨鍾,是受到朋友一段話的影響,朋友說,「算一算,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地球上,大概會用到30到50棵樹木,要是我們能夠在離世以前,把這些樹種回去,可以算是了無遺憾!但是大部分的人不會去種樹,可能沒想過,或者沒時間種樹、沒有土地種樹。所以最好能以認養的方法,讓偏鄉弱勢民眾幫我們種樹。」

曾教授將這段話銘記在心,一旦機會來臨便付諸行動。他由衷的認為,種樹如果能計劃得當,會是一個既能改善環境、又能扶植弱勢的行為。不但會改善當地空氣品質、調節當地的溫度,更可以成為原住民與弱勢群體的生計來源。

曾教授還認為,除了種樹、護樹以外,漂流木的廢物利用,也是一項值得鼓勵的舉措。八八風災過後湧現了大量的漂流木,位於台東太麻里鄉最南端的多良部落,在取得林務局林管處的同意後,利用了漂流的肖楠木、烏心石、檜木、衫木等台灣在地木材,製作積木、桌椅、盤子、創意磁鐵等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創產品,不但為當地人帶來收入,也減少了製作同類商品的伐木需求。

此外,曾教授也率領團隊,在屏東縣掩埋場的舊地,種植了5公頃的蓖麻。蓖麻是灌木狀草本植物,種子可以製成高經濟價值的工業用油。蓖麻容易栽種,一年可以採收三季,種子產量大,且適合在亞熱帶的台灣種植。

除了推廣經濟種樹和利用漂流木之外,曾晴賢特別在清華大學開設一門「生態與生命」的通識課。透過教育機會,曾教授會與學生分享他親身經歷的種樹助人故事,也提醒學生正視和保育台灣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