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種樹綠化,大家的腦袋裡浮現的可能是大榕樹、大樟樹、檳榔樹、木麻黃等熟悉的樹種。但其實,我們所熟悉的樹木,遠遠超過這些觀賞或功能性的路樹。單單是生產水果的果樹,大家就可以輕易說出十來種之多。
龍眼、荔枝、桃子、李子、橘子、柳丁、檸檬、蓮霧、波蘿蜜、芭樂、蘋果、梨子、椰子、榴槤、釋迦、橄欖、梅子…全都是由多年生的樹木長出的好吃果實。近幾年,從澳洲出發的「樸門農藝」引發國際風潮,把樹林看待成食物森林的概念,也因此逐漸普遍了起來。大家對森林的印象,不再侷限於茂密高聳,可以提供木材,走進去可以呼吸芬多精而已。從森林中擷取四季食用的果實,重新看待樹與人的關係,反而成了時尚流行。
「食物森林」的概念,是由澳洲學者比爾莫里斯在他的永續生活農業概念之下,發展出來的食物的應用方式之一。他將永續(Permanent)與農業(Agriculture)兩個字合起來創造了Permanculture這個新的英文字。但永續農業的概念不全然是指農業,它還包括了植物學、生物學、農業、園藝、地質、建築、人類學、科技、能源、經濟、生態等,是一門整合天然資源與在地文化的生產設計,可以應用在幾乎所有生活環境的細節上。因為它包羅萬象,所以在台灣以音譯和意譯結合,翻譯為「樸門農藝」。
在樸門農藝的概念裡,人與自然天生具有和協共存的運作關係,大地的產出可以餵飽所有地球上的生物。然而,因為人類將可供生產的土地拿來種草皮、造花園、蓋過多的建物或是全然荒廢棄耕,而且又以化學農藥切斷了土壤生生不息的生產能力,以致造成糧食不均與不足。樸門農藝相信,透過深入的觀察與設計,所有土地甚至只要有空間,就可以生產糧食。
台灣的大地旅人工作室曾經以快閃行動方式,將台北市某地下道的階梯入口處,長滿雜草的遮頂改成菜園,就是想提醒大家,只要發揮創意,空間絕不是問題。2012年美國西雅圖市政府宣布,將七英畝大的市區公園規劃成市民共享的食物森林。想像一下,在溫和美好的假日,人們輕輕鬆鬆的走進食物森林,就可以採集堅果、水果、野莓蔬菜當作野餐,免費的享受大自然給予的盛宴,該是多麼烏托邦式的夢幻福利。
除了講求創意與在地化的樸門農藝之外,還有一隊人馬自稱為城市綠色游擊隊,他們認為在馬路上種觀賞樹,簡直是浪費。於是,他們趁人不注意時,在舊金山市區的路樹上動手腳,把合適的果類樹木枝條,接枝到路樹的樹枝上,讓原本只供觀賞的路樹,長出梨子、蘋果。這項既幽默又帶有抗議性質的行動,卻惹惱了舊金山市政府,市警單位認為路樹屬於公有財產,綠色游擊隊竟敢挑戰公權力,破壞公物,讓觀賞路樹懷著別人家的雜種,真是罪大惡極。
在台灣,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所推出的綠鳳凰計畫,向全台灣想要做社區綠化的熱心團體招手,秉著創意、快樂、希望的原則,改善我們的環境。
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03-6681100
有關食物森林的設計與施作方式,可參考下列書籍:懶人農法第1次全圖解(果立文化)、向大自然學設計(新自然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