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309廢核行動,包括當天全國超過20萬人上街的遊行、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的晚會和夜宿以及隔天清晨的反核旗升旗典禮,是歷年來最多人數且最多不同背景不同階層民眾響應的反核力量集結。除了規模,我認為更饒富意義的是,受核害影響最深的幾個區域,站在反核浪潮的最前線,而所有人都成為他們的背後支持。
台北的廢核遊行中,第一大隊名為「核電災民大隊」,由來自蘭嶼、北海岸和貢寮的居民領軍,走在10萬遊行民眾前面。夜幕低垂後,在晚會裡最動人的畫面,也莫過於這三地居民上台發言的時段。當貢寮居民們在台上一起鞠躬感謝所有人對他們的支持,更強烈的情緒其實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民眾感謝他們為了反核苦撐2、30年。
遊行過後,許多人擔憂,反核議題被政治因素干擾或轉移,然而我所觀察到的卻是,行政院拋出的公投並沒有佔據人們的注意力。
3月13日,蘭嶼達悟族的希婻‧瑪飛洑與斛古‧貝邋赫特前往北海岸拜訪石門金山萬里三區的反核運動者。長久以來,當達悟族人要求核廢料遷出蘭嶼時,難免因為訴求核廢遷回位於北海岸的核一廠核二廠而造成二地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因此這次拜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
更進一步,18日的上午,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台東廢核反核廢聯盟、屏東環保聯盟等在地反核廢團體在行政院前召開記者會。
記者會中,團體代表呼籲政府全面檢討核廢料政策,並且要求馬英九總統與江宜樺院長要見這四地的核廢料災民----蘭嶼是核廢料貯存場所在地,政府的遷廠承諾多次跳票;北海岸的核一廠核二廠和屏東的核三廠,廠內高階核廢料超標存放於冷卻池;而台東縣達仁鄉,被定為核廢料最終處置設施潛在場址,居民被迫承擔核電惡果。
社會輿論回應了在地居民的行動,核廢料成為這一波反核議題的關鍵焦點。不但越來越多人關心住在核電廠與核廢料貯存場或未來場址週邊的居民所面對的艱困處境、關心目前核廢料的暫存狀況與處置計畫、關心政府究竟有無能力制定並執行確實可行的核廢料政策,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有能力處理核廢料再來談核電」這樣的想法也逐漸普及。
這是政治算計與在地抵抗之間的對陣,也是議題操弄與公眾關注之間的拉扯,沒有人知道勝敗最終將如何,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核害災民不再孤軍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