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犁精神續行 同心圓擴散永續概念 | 環境資訊中心

牛犁精神續行 同心圓擴散永續概念

【社區保育開步走】牛犁社區的故事

2013年04月16日
作者:廖靜蕙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辦公室隱身於車聲隆隆的台9線巷弄中。洗衣店舊招牌尚未拆下,透天的老平房,小小的客廳當作辦公室,十幾個工作人員巧妙的錯身安頓在簡單的辦公桌間。知名度並未改變牛犁純樸踏實的作風,工作人員在簡單的工作環境裡甘之如飴。

社區就是教室

十幾年來,牛犁務實的完成社區的各項調查,這些調查的結果不但反映在逐年增加的服務項目中,也不斷做成手冊,幫助居民了解自己的社區。在孩子上、下學必經之路的兩旁牆面上進行彩繪,沿路有孩子豐富的想像妝點,一天開始於燦爛的笑容,愁苦也在此煙消雲散。「快樂上學平安回家」這句日常話語,讓孩子們很開心,知道有人關心他們。

今年剛啟動的豐田青少年聯誼會館,則又是一個專屬兒童青少年的秘境。這裡自然樣貌良好,還有樹屋可供探索,白天來此閱讀、繪畫,讓大自然激發創作的靈感,到了晚上則又是另一個面貌,留給具冒險精神的孩子來挑戰。從小細節營造一個快樂安全的環境,牛犁的體貼與細心,由此可見一斑。

牛犁在學童上學必經之路房舍進行彩繪,讓孩子們的一天快樂啟航。「快樂上學平安回家」這句話孩子們最喜歡。
最近剛完成啟動的繪本館,給兒童青少年一個創作學習的環境。樹屋。

在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楊鈞弼帶領下,社區始終有新鮮事,永遠有可學習的地方。無論是豐山村的荖腦山;豐裡村的文史館、碧蓮寺、豐田圳;豐坪村的日式農舍、客家移民村(新莊仔)、台灣夜鷹、螢火蟲食物鏈生態園區,牛犁都一步步完成基礎調查,印證人文及生態保育的價值,並將逐步發展為環境教育場域。今年初牛犁以社區幾處重要的解說導覽地點,包括小雨蛙有機生態農場、碧蓮寺、豐田文史館以及五味屋,通過環境教育場域認證,讓社區成為環境教育的教室。

楊鈞弼表示,雖然豐田地區已具有豐富人文、自然生態資源,然而要將豐田地區全面營造成環境教育學習中心,達到永續經營管理的目標,仍有許多尚待克服解決之處。環境教育場域認證的過程,最重要的給居民的啟發,認知到把環境教育做好,能帶給地區榮景。

西瓜的滋味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靈魂人物楊鈞弼。

花蓮溪河床地,土質鬆軟、排水性很強,不受休耕限制,每年又可栽植2期,種出來的西瓜大又漂亮,而且甜美,為農民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每年4-5月,正值西瓜盛產期,為了保護西瓜免受鳥、蟲啄食,農民除了噴農藥,也會於瓜田週邊掛滿鳥網。

楊鈞弼指出,農民雖以農藥來抑制昆蟲對西瓜的危害,其實是間接殺死可以吃掉蟲子的鳥類,而且每次被鳥網掛住的鳥類,都是會吃蟲子的鳥類,會吃西瓜的鳥類,反而一隻也沒捉著,對生態平衡是項災難。

花蓮豐田一帶,以盛產無子西瓜聞名,近年來,縣政府整闢花蓮溪沿岸河床,農民逐漸移往花蓮溪河床沿岸栽植西瓜。由於西瓜價格看好,即使田地緊靠河床,遇上大雨或颱風、河水一暴漲,可能造成血本無歸,也未能使西瓜農退縮,栽植面積不減反增,甚至未經申請自行開挖者眾,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壓迫。

花蓮溪河床除了種植西瓜,還有頻繁的砂石車。

甜滋滋的西瓜,背後交織著鳥網、農藥、非法耕作的問題。「只要政府部門能夠明確的制定出合理的規範,而砂石業者、瓜農亦能確實的去遵循,在大家都能夠和諧共處下,花蓮溪一定能為我們譜出更美麗、豐富而永續的生命樂章。」楊鈞弼說。

去(2012)年牛犁社區透過林務局向河川局承租8公頃土地,維持原狀,定期巡守,不讓民眾亂挖,維持河川生態系,讓賴以維生的台灣夜鷹、環頸雉、白頭翁、台灣小雲雀等鳥類以及野生動物得到一塊可安棲之地。

和台灣夜鷹做鄰居

河床農地原本是台灣夜鷹的棲息地,因為人為開發擾動,迫使台灣夜鷹向社區遷移,如此一來,1-6月求偶期夜晚傳出的叫聲,便干擾社區居民安眠,另一方面,來往的車輛也造成夜鷹死亡。

當全台普遍討論夜鷹夜鳴「防治」時,牛犁早於2003年就和居民討論達成共識,在河床靠近豐坪社區附近約定為台灣夜鷹保護區,車子行經此地時能降低車速,並以了解台灣夜鷹習性來接納其行為,當台灣夜鷹的鄰居。

果實教導的功課

牛犁也在社區中提供菜園,供民眾自耕自足,且發展出一套屬於牛犁的菜園美學,楊鈞弼說,種作物也種出景觀,民眾也可選擇種植具有療效的作物;一邊種菜,一邊享受美麗的田園風情,有如園藝治療,在此前提,當然不適合也不能使用化學資材。

協會另一塊看似雜草叢生的果園,視情況除草,園中種植各種水果,楊鈞弼期待提供給青少年一處四季都能採果的環境,透過採果進行環境教育解說,每次想起果實甜美的滋味,也能記住所學到的功課。

除了菜園、農園,以無毒、友善環境的方式進行種植,台灣夜鷹保護區,荖腦山生態園區也將成為示範區塊,與農政單位攜手,營造無毒健康的環境。

牛犁社區的菜園美學,邊種菜邊欣賞景觀,頗具療效唷!

以綠色安全營造社區

楊鈞弼認為,要把人當成社區最大的資源來運用,因此從小學生,一直到高齡長輩,全都是牛犁重視的資產;而社區營造提供了一個平台,透過資源分享、人才培育以及服務的提供,讓居民的需求得到滿足。這個過程,他認為都與環境教育息息相關。

例如牛犁獲得國際安全社區認證,即以綠色安全社區為主軸,以綠色安全營造的概念貫徹在社區中的設施。

幾年前,社區中省道台11丙線豐坪路段因砂石車日以繼夜呼嘯而過,造成社區居民生活上的壓力,不勝其擾。社區為了解決這個現象,向公部門提出綠美化計畫,在與省道交叉路口搭建了一條長約100公尺的綠色隧道,限制穿越車道車身高度,也限制車速。

此外,社區中以綠籬、樹木取代水泥圍牆與設施;水溝沒有加蓋,就種綠籬植物。楊鈞弼說,綠美化讓人感受愉快,而以綠色安全社區取得認證,也成為壽豐鄉的特色。

森林協同治理打頭陣

林務局於2002年推動的社區林業(計畫),至今有上千件申請文件,其中只有9個社區進入第二階段。牛犁社區可望成為第一個進入三階的社區。

依照林務局的定義,社區林業強調居民參與與操作,凝聚居民共識及培養社區自主能力,讓居民重新認識、關心,進而對土地產生感情、採取合理的社區發展行動,為過去「由上而下」的傳統森林經營及保育工作,注入了在地參與、共同治理的依據與力量。

社區林業計畫執行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三階段「森林協同管理計畫」,將落實經營共管,實現與社區居民共同管理社區周遭自然資產的目標。這個目標到底將激發出什麼火花,就等牛犁來點燃。

劃出同心圓地方發展共榮共享

當一個社區協會發展穩定成長,茁壯之後,下一步該怎麼做?繼續拓點或有其他的可能呢?牛犁選擇扶植周邊的社區,將社區營造環境教育由點連成線、面,共榮共享。2009年,他們建議花蓮林區管理處進行「同心圓陪伴計畫」,提供新申請加入社區林業的夥伴一開始的陪伴,減少摸索的時間,這項創舉讓花蓮林管處成為全台申請社區林業最多的一個林管處,推動社區林業更有力量。

牛犁精神深耕豐田(資料來源:林務局網頁)

牛犁社區發展協會位於壽豐鄉豐山村,服務對象還包含豐坪、豐裡2個村。1913年,日本政府頒佈官辦移民政策,在此設立山下、森本、大平三個部落,統稱為豐田村,引進一批日本移民在此落腳。戰後日本人離開台灣,在豐田留下大批房舍建築與田地,附近長期為日本佃農的客家人,成為豐田的主人。

1996年,三位客家媽媽鳳娜、雅帆和百合在故事媽媽團體與兒童讀經班中相識,發現彼此對社區有著類似的理想與熱情,各自將另一半拉入,合組「豐田牛犁工作群」,再加上鳳娜的妹夫一家,3位媽媽、4個家庭,成為牛犁社區營造的根與芽,逐漸深耕。2001年正式成立「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為什麼叫牛犁呢?因為牛犁象徵一種勤勉努力的耕耘精神,牛犁社區以透過對客家歷史、禮俗和生活紀事的追尋,耆老將歷史、專長、語言及生活記憶傳承給下一代青少年,讓他們牢記自己血脈的源流,深化客家認同。

【相關報導】

【參考資料】

【社區保育開步走】系列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