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禮之路 | 環境資訊中心

阿禮之路

【社區保育開步走】阿禮部落的故事

2013年04月30日
作者:廖靜蕙

深山中的阿禮部落群山環抱、遺世獨立,海拔約1,000公尺,雲霧裊繞有如雲端的部落,緊鄰著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古老的文明與傳統,訓誡著阿禮人成為原始自然的守候者。這個智慧讓阿禮得以挺過八八風災的考驗,只是路斷了,讓這個接近千年的古老部落面對最嚴苛的挑戰──遷村。

阿禮:雲端的部落。

風災來襲

阿禮部落仍維持的原來樣貌。

位於屏東縣霧台鄉的阿禮部落,仍保有傳統魯凱族的社會制度、祭典儀式,謹守祖先百合花的戒律與榮耀,每年配合小米收穫祭進行文化祭儀與教育傳承兼容並蓄的系列活動。與自然環境則謹守祖先的訓示,兼顧山林修養以能永續利用。

經過風災,族人幾乎全都遷移到長治鄉百合園區永久屋,只剩下4戶、5位族人堅持留在原部落。走過重建的艱辛,阿禮部落的人們慢慢熟習平地百合園區的生活,族人偶而回到山上的老家,探視熟悉的家屋,回味過往的生活。

其實阿禮部落投入社區保育以及生態旅遊早於八八風災,2008年屏東林區管理處選定阿禮部落推動社區林業,也完成第一階段的課程。社區林業的理想是透過森林周邊的社區力量,進行生態保育,藉由保育成果得以發展生態旅遊產業,兼顧保育和經濟。

莫拉克風災過後,為了原鄉的永續,阿禮村長唐輝次、大頭目包基成、包泰德、古秀慧一起北上與林務局研商災後重建事務,獲得林務局大力支持,2010年起連續3年,由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團隊與族人一起推動阿禮「部落參與保護區監測計畫」,透過監測規劃及居民培力,讓阿禮部落得以保存,重返古老部落的榮耀。

風災打亂的步調,卻展現了阿禮人的韌性。留在原鄉的5位族人成為第一批巡守員,協助林務局在阿禮部落原址進行監測調查,提供給林務局後續保育依據。

春之阿禮

搶在汛期來臨之前,走訪春之阿禮部落,自然的饗宴俯拾可得。車行來到坍方處,公路總局幾年持續搶修仍難以復原,部落則派出一部小貨卡,冒著白煙悠悠前來接駁。車子隨著碎石一路顛簸,體會族人回家路迢迢之辛酸。

小貨卡等著搭載旅人到部落。

空蕩蕩的部落經過幾年來時間的洗禮,不見蕭條破舊,巷弄間依然保持乾淨整齊,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屋裡隨時都會有人走出來招呼陌生的遊客。

部落唯一一家民宿「酥木古」,是由包泰德和秀慧夫婦所經營,兩個房間的通鋪最多可住8人,兩個小家庭是最合適的。乾淨整潔的民宿充滿巧思,民宿所使用的電力來自戶外小小的太陽能板,這是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所捐贈。

因為族人離開,讓獼猴有機可趁,只有民宿因為有人所以獼猴不敢造次。只是遇到外出幾天,回來就得清掃遺留的排遺以及作亂後的殘渣,盛放的鐵炮百合是魯凱的族花,也是阿禮部落的特產,卻遭潑猴侵擾。「百合花會不會長不出來了?」鐵炮百合是部落少數僅剩證明存在的慰藉,古秀慧難免要擔憂。

本身是客家人,嫁到部落來的古秀慧是一位畫家,多年來已經熟習部落習俗與文化。「在魯凱的部落,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戴佩百合花。男性必須獵殺6頭公山豬,才有幸配戴;女性則需具有貞節,以前族人還有一種編制,有權力拔除名不符實的人身上之百合。」在微雨的午後聽他侃侃而談,心中則形塑著部落的模糊印象。

酥木古民宿提供旅人休息之處。古秀惠的畫,將魯凱女性刺繡的神情傳達出來。

典藏珍寶

阿禮的歷史傳承更在現任頭目的家屋展現無遺。約有300年歷史的傳統石板屋建築,是部落文化傳承教育所、部落會議聚集場、祭典儀式活動地、部落紛爭調解處、弱勢救濟關懷站、古文物保存處,乃至生態導覽解說點。

部落裡的石板屋。頭目家屋。

走進頭目的家,過去的歷史現場展現在眼前。方正的格局,留著中間通道,兩邊則是床與座位,早期魯凱男女交往必須都在這裡進行,兩邊分坐男方與女方朋友,在部落長老的監看下進行交流。

屋中矗立兩面柱子,牆壁上掛滿獸骨,按照山羌、山羊以及山豬排列得滿滿的,象徵頭目的英勇。家屋的底下是祖先的墳墓,日治時代之前,魯凱族人都採「蹲葬」,且葬在自己房屋底下。包泰德說,後來蓋的房子已經沒有墳場,但幾座頗富歷史的屋舍,底下都有祖墳。

除了傳統獵人狩獵文物,屋中還有各種慶典服飾、男女佩帶飾品、石雕、木雕、刀器、陶壺、古琉璃、獸骨、農器具、巫師祭祀器皿、荷蘭及日據時代遺物等。這些珍貴的寶物,去(2012)年10月曾於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以「西魯凱族群阿禮部落頭目文物特展」展出,讓阿禮部落珍貴的寶物展現在世人眼前。

不斷訴說

出了頭目家屋,往遠處眺望則是循理會教堂。阿禮部落大多是循理會教友,在改信基督教之前,大多數魯凱族都是泛靈信仰,並有獵首的習俗。包泰德說,被砍下的首級,由族人以布袋揹著回部落,聽說首級還要咬住族人的腰際,帶回部落後都統一放在教會所在地的後面山坡稜線上,而且要餵這些首級,否則他們會嚎哭。幾位旅人聽得寒毛直豎,在腦海排演著這個場面,刺激指數不下於編造的電影畫面。

魯凱也重視鳥占,小彎嘴、繡眼畫眉、山頭紅以及大彎嘴等鳥類,都會透漏訊息給獵人,讓獵人知道該不該出門打獵。沿路幾位巡守員,包泰德、沙惠良以及包春三開玩笑地說,現在巡守前也要先鳥占,才決定要不要出門。根據調查,阿禮部落約有60-70種鳥,十分適合賞鳥。

阿禮風古謠樂團。3年來,山上以及山下的阿禮族人各自守護的新生活。由山上、山下(長治百合園區)居民共組巡守隊,每天以2人1組無償巡護原鄉資源。重建中的阿禮部落,持續收集傳統歌謠,組成阿禮風古謠樂團,向耆老學習,再以現有的文字方式記錄下來,每段古謠不斷重現對部落文化的記憶與情感。古謠班音樂拉近原鄉與遷居族人間的關係,療癒族人在風災所受的創傷及隔閡。

前(2011)年從美國國家種原庫覓得的阿禮部落15種小米種原,目前一批種植在霧台部落,另一批則由國家種原庫育種,未來可望回到阿禮來,陳美惠認為,復耕小米可能會讓山麻雀回來,增加生物多樣性,也為生態旅遊加分。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