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Gasland》和《Truthland》—兼談美國頁岩氣革命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看電影《Gasland》和《Truthland》—兼談美國頁岩氣革命

2013年04月18日
作者:劉仲恩

最近能源議題正夯,網路也出現了許多有關美國天然氣革命的文章,主要談由於水力壓裂法(Fracking/Hydraulic Fracturing)的發展,美國得以便宜地開採原本無法取得的頁岩氣(Shale Gas),這已經導致美國能源成本大幅降低,有人甚至預言,天然氣產業的發展,將會改變全世界的能源版圖。

天然氣主要成份為甲烷(CH4),使用天然氣發電,每單位熱量的碳排放僅有傳統煤炭發電的一半多一點,因此天然氣是相對燃煤發電較低碳的選擇,許多人也把天然氣視為低碳轉型過程中的一種過度能源。

在中文世界的討論,比較多強調天然氣發展帶來的經濟巨變,比較少觸及水力壓裂法開採技術本身的社會與環境爭議。而在美國,一說到開採天然氣,大家就會想到《Gasland》這部紀錄片,此片由Josh Fox導演,在2010年榮獲許多獎項,還得到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提名,我昨天花了一些時間看完後,寫個影評跟大家分享。

水龍頭噴火!《Gasland》經典畫面重擊天然氣公司

《Gasland》這部片是一個對天然氣公司的全面攻擊,導演從他在賓州老家收到天然氣公司土地徵求書說起,在劇中他當起了一個天然氣偵探,前往賓州、科羅拉多、懷俄明、猶他、德州等地,實地訪查天然氣開採對當地居民造成的影響。

在他的鏡頭下,我們看到許多居民的地下水源被污染,有人生了怪病,有動物集體死亡,向公家機關反應,最後又得到官腔回應,求助無門。最經典的一幕,就是他的一位受訪者直接拿火柴對著水龍頭點燃,結果「轟」的一聲,整個燒了起來。

這些災難,導演把箭頭直接指向了天然氣公司,他指出水力壓裂法在過程中使用大量水資源,在鑽探過程中又需在水中混合數百種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很多是致癌物,會從頁岩層滲透到地下水層,影響居民飲用水安全。對於開採過程後的殘餘液體,也沒有妥當處理,造成居民的健康風險。

另一箭頭指向了共和黨執政時間的官商勾結,他提到在小布希當政時期,副總統錢尼因為有石油天然氣的強大利益,強力推動法案使得開採油氣不須受到飲用水法案的管轄,天然氣公司也可以商業機密為由,無須揭露使用的化學物質的清單。儘管如此,片中你可以看到許多能源產業說客斬釘截鐵地說:「水力壓裂法百分之一百安全,大家別擔心。」,十分諷刺。

整部紀錄片,以他對大自然的熱愛開頭結尾,中間穿插了許多居民苦難,主旋律批評天然氣公司的邪惡,環保紀錄片看多之後,對於這樣的敘事手法一點也不陌生,甚至顯得有些老套。

影帝麥特戴蒙 《心靈勇氣》再現小蝦米對抗天然氣巨獸

由於「水龍頭著火」那一幕實在太令人印象深刻,這部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力,也讓美國媒體與民眾的關注在近幾年達到頂峰,在民意促使之下,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決定完全禁止以水力壓裂法開採天然氣,連麥特戴蒙(Matt Damon)去年主演的新片《Promised Land》(中譯為「心靈勇氣」)也以小蝦米對抗天然氣公司大怪獸為主題。

影片出了名,批評也排山倒海而來。《Gasland》裡頭指控的Energy In Depth公司,也進行了反擊。該公司和Independent Petroleum Association of America(IPAA)合作,出品了一部34分鐘的紀錄片,名為《Truthland》,希望藉此澄清是非,告訴大家鑽探天然氣的優點。

公關紀錄片《Truthland》內含真相?

看完《Gasland》,我也一併看了《Truthland》,這部片批評Josh Fox刻意隱瞞事實製造恐懼,他混淆了Thermogenic gas和Biogenic gas的分別,前者是頁岩層產生的天然氣,後者是地表淺層的天然產氣。有關水龍頭著火,這現象在美國許多地區早已被記載,並非是水力壓裂開採的後果,在這方面Gasland導演Josh Fox的確未完整呈現。

為了拉近與觀眾的距離,《Truthland》刻意請了一名在賓州鄉下擔任小學老師的媽媽為敘事主角,一路跟拍她尋求天然氣真相的故事,影片中還找了很多環保人士(PA DEC、EDF、EPA)為水力壓裂法背書,許多論點也言之成理。不過當我知道這部片是天然氣公司出資之後,還是覺得影片公關包裝斧鑿太深了,很難相信這是一部「紀錄片」,而不是一個商業廣告。

水力壓裂法爭議未休 雙方拍片再過招

水力壓裂法正反兩造的銀幕戰爭還沒結束,今年初 Phelim McAleer和Ann McElhinney兩位導演推出了《FrackNation》,這是一部獨立從kickstarter募款開拍的片,反擊《Gasland》。而Josh Fox準備在今年中推出續集《Gasland II》,繼續跟天然氣產業戰到底。

很遺憾地,光看這兩部片,我們無法得知美國天然氣發展的「真相」,但加深了我們對這種新技術的認識。

話說回來,天然氣在環境政策圈裡也是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支持者認為較為低碳的天然氣可以替代燃煤,作為低碳轉型的能源,反對者則認為使用天然氣無法讓我們減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而且開採過程還有很多未知的環境風險。對此問題,我個人是支持謹慎地開採,現在看到的一些問題,是政府監管跟不上產業快速發展所致。

水力壓裂法的確有它本身的特殊困難,由於此方法在科學上的不確定性,我們很難建立水力壓烈法對於環境健康影響的因果關係,例如說居民得了怪病,整個社區裡的共識都指向是來自天然氣開採的影響,可是一旦用所謂「科學」方法的檢測,卻找不出個所以然,在此情況下,尤其是受害者多是社會最弱勢的群體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處理?

再來,天然氣的開採過程常常會有氣體外洩的情況發生,英文稱為fugitive gas(逃脫氣體),外洩逃脫的甲烷,是個比二氧化碳還要強25倍的溫室氣體,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沒有適當的監管,那麼所謂天然氣有減碳之功,可能完完全全是白費力氣,甚至產生反效果,偏偏這種氣體外洩,在物理上非常難以監測...

對天然氣開採的監管,目前美國還是將權責交給各州政府,聯邦層級的FRAC Act還沒有通過,在這種情況下,來自公民社會的力量就特別重要。

最後我想說的是,沒有一種能源是完美的能源,核能如此,天然氣如此,太陽能如此,尤其是在生產能源過程中,常常會造成許多沒有反映在價格上的外部成本,而這些成本最後又多半轉嫁到社經弱勢的人群裡,如《Gasland》裡的小鎮居民,又如蘭嶼達悟。

如果這些能告訴我們寶貴的一課,我會請大家以後少想想「要用哪種能源發電最便宜」,多想想「要使用多少能源才夠」,這樣我們才能以永續的前提之下,在這個星球上輕輕行走,「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古諺,套用在現在能源政策上,一樣適用。

※ 本文轉載自千卷書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