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發展再生資源 台灣該向中國取經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學者:發展再生資源 台灣該向中國取經

2013年05月09日
作者:約翰•馬修斯(麥考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美智(台灣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翻譯:奇芳

台灣正在為「核四公投」展開白熱化的爭論。這座核電廠目前正在建設,但下一步的工作有可能叫停。

爭論的焦點在於:一方面,在台灣這樣一個地震活躍的島嶼上,核電站可能帶來巨大的風險(與福島核災難類比);另一方面,若徹底擺脫核電,台灣在電價和供電的可靠性上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兩位作者認為,台灣當局應該助力催生綠色產業市場,作為新產品和新服務的實驗台。圖片來源:Markel Redondo / Greenpeace

然而,台灣長期爭論的主題已經變成了公民投票進程的合法性,以及馬英九政府在公民投票的問題設置上是否可信,這顯然嚴重離題了。

但是,這個爭論中有一點沒有涉及到:無論從能源安全還是打造未來出口平台的角度來說,促進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給台灣帶來的收穫遠比死守核電更大。我們贊同簡錫堦的意見,但堅持認為台灣應該遵從的典範不是丹麥,而是台灣自身。

台灣完全有理由為自己的發展成就感到驕傲,因為它成功地建立起三大「支柱產業」:半導體、平面板示器和個人電腦。如今台灣應該利用早期發展中完善的制度和企業戰略,準備建立第四個支柱產業,即已經取得較大成功的太陽能光伏及更廣泛的再生能源產業。

向中國學習?

對台灣來說,此類發展戰略的榜樣近在咫尺。就在中國,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努力也最專注的再生能源產業促進行動,這一行動依靠的是一個格外成功的產業政策。再生能源產業曾經長期被當成兒戲,但從2005年前後,中國開始下定決心促進其發展。中國一個接一個打造成功的再生能源部門,先是風能、接著是太陽能光伏,明天可能是集中式太陽能發電(CSP),不斷推動以「綠」色能源形式來平衡和補充對「黑」色煤炭和石油的需求。

中國的再生能源產業政策取得了令人驚歎的成功。其背後的動力就是必須確保能源安全,不能依賴從動盪國家的燃料進口。中國不但將再生能源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也將其綠色發展「模式」輸出到印度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甚至還被德國(如其非核化的「能源轉型」)等發達國家效仿。

中國中國對台灣核電爭論的能源模式榜樣作用是不可否認的。中國不僅有有效的能源政策來支持再生能源等新產業部門的發展,而且在促進電網大幅升級方面也非常成功。中國通過對IT(智慧電網)和高壓遠距離HVDC輸電線路(大容量電網)的巨大投入,可以容納各種分散式再生能源發電的輸入。

老化的核技術

相比之下,台灣目前還在核電的爭論上糾纏不清。核電早已被德國和其他國家摒棄,但台電和一些台灣大企業對能源未來的看法卻截然不同,認為再生能源價格昂貴又不可靠。然而,中國卻很清楚事實恰恰與此相反。

台灣的核電產業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使用的都是如今早已過時的美國技術。在台灣目前已有的反應堆中,4座是通用電氣的沸水堆,2座是西屋公司的壓水堆(PWR,就是日本福島核電站的那種)。這些反應堆的設計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台灣目前在建的龍門核電站(位於新北市貢寮區)將包含2座135萬千瓦的改進型沸水堆(ABWR),其來源仍是通用電氣—日立聯盟(反應堆)及三菱公司(發電機)。

儘管改進型沸水堆屬於第三代反應堆,但除了工程承包商參與反應堆的實際建設之外,台灣幾乎無法對技術有任何貢獻,或得到任何收益。毫無疑問,美國方面曾經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以確保台灣繼續使用美國製造的核技術。這也正是核電與「台灣優先」的再生能源產業政策的比較中最引人深思的地方。

我們提出的方案是以成功的新竹模式的擴大化為基礎,而新竹模式正是台灣高科技產業成功的支柱。這一戰略與台灣藍綠兩大陣營的都大不相同(國民黨的藍營持親核立場,而民進黨的綠營則反核),關鍵在於將能源問題納入台灣的產業戰略之中。

太陽能電廠構想

為了闡明構想,我們假設台灣當局今天就宣佈在5年內完全消除整個核電產業,並用一系列集中式太陽能發電廠(就是用大片太陽能板收集太陽能,並將其儲存在熔鹽等導熱流體內)取而代之。但有人會提出很多質疑:這會扼殺台灣的光伏電池產業;其成本會極為高昂;這也非常不可靠,因為只有在有太陽光或吹風的時候才會有電,等等。然而,所有這些質疑都是錯誤的。

實際上,台灣的集中式太陽能發電只需要寥寥幾座以熔鹽技術來蓄熱的發電廠,面積不超過125平方公里(相當於周長11公里的區域),這與32260平方公里的台灣島以及目前島上高科技園區的面積相比,完全是九牛一毛。

利用熔鹽蓄熱技術的集中式太陽能發電廠最重要的優點在於,它們能夠輕而易舉地達到目前台灣所有核電設施的發電能力,而且是全天候不間斷發電(目前的技術可以讓用於發電的熱能最多儲存30天之久),這種方式比目前的核電站可靠了無數倍,也安全了無數倍。按照由來已久的產業發展方式,台灣如果採取集中式太陽能發電技術,將降低其技術成本,打開廣闊的全球市場,與此同時大大減少全球的碳排放。

新的綠色產業模式需要的不僅是對新產業(如光伏、LED和電動汽車等)的大力促進,還要催生一個國內市場,作為新產品和新服務的實驗台。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