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走進大自然 | 環境資訊中心

陪伴孩子走進大自然

2002年02月05日
作者:陳健一

童年只有一個,在孩子成長的歲月,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拓展孩子的生命視野,幾乎是每位家長的期待。帶孩子走出戶外,讓大自然參與孩子的成長,相信可以給孩子更寬廣的生活經驗。

帶著這樣的心情,催促我帶著孩子探索、接觸周邊的自然、生活中的自然;並試圖從自然觀察與探索中,延伸出體驗、思惟與想像的綿密線索...

「○○○○○」系列文章,是個人引領孩子進入自然的諸多例子。這些例子或帶有體驗可能,或賦予知識探索面相,或感悟於生命層次...;每一個例子儘管只是自然經驗的片段,卻是孩子們整體自然構圖的一部份。

蕨類植物

盤升的石階路旁,遍佈蕨類植物,景緻顯單調。

「發現不一樣;觀察這片蕨類植物,找出不一樣。」我要孩子們照我的話做。

緊接著,「不一樣」在孩子們體貼的自然觀察中流瀉出來。

「有些葉子很鮮嫩。」「有些好像死掉了。」「有些沒長出葉子......」

「我們姑且這樣說......」我說:「模樣像問號,還沒長出葉子的,是蕨類植物的嬰兒;長出嫩葉的是小孩,葉子較綠的是中年;枯黃模樣葉子的是老年......」

也在同時,有人踩到地上的一片紅葉。他拿起紅葉,我抬頭尋找紅葉的主人,果然,在不遠處的綠色樹冠上,掛著幾片紅色葉子。

「是那棵,就是那棵樹掉下來的葉子。」

孩子找到葉子的主人,帶著「發現」的愉悅。「這些葉子會一掉下來,直到掉光為止嗎?葉子為什麼會掉......」

「葉子老了,細胞老化,就掉葉子......」

從蕨類到紅葉......,這中間,我試圖把自然的時間印象提示給孩子。

那個帶點悶熱的初夏,我參與孩子們的自然發現,觀察蕨類的生老病死;於是,自然節氣變化、生命榮枯性質,在具體觀察與舉例間,漸次顯影在孩子們的心板裡。

感覺到風

和孩子一起看風,在沒有風日子。

天氣晴,我和孩子們來到麟山鼻沙灘。這裡是海邊,十月到隔年二月是風勢強勁。但是,四月份的這個時候沒有風了。

我們蹲在沙灘上,觀察一株匍匐地面的馬鞍藤,尋找它長長的莖,以及四處蔓長的路徑......

「海邊風勢強,假如植物長太高容易被風吹垮,所以趴著地面長。」

我要孩子進一步觀察趴在地長的植物,要他們把其中一片葉子畫出來。

孩子們的畫稿陸續在我眼前出現了。有馬鞍藤、蔓莖、天人菊......

「為什麼那麼多植物趴著長呢?為什麼住的都市較少看植物趴著長呢?偏偏在這裡?」

看了太多趴在地上的植物,該有一些原因吧!我要孩子們一起找原因。

「是風!趴著長,植物才不會被強風吹垮。」

「風」被孩子們提出來了。這樣的表現,解決了我「等待」孩子們主動提出想法的焦慮。畢竟,參與孩子們的發現和討論,我總希望,「答案」是出自他們的口中的。

接著,來到一個適合觀察風的現場,這裡除了沙子,就是一堆石頭,石頭上還有被風吹刮的痕跡。

「告訴我和風有關的東西或景象......」我要延續剛才的話題。

沙有被風吹過的紋路,石頭有被風吹刮的痕跡,還有不遠處,有被風吹得樹冠歪長的風剪樹,以及剛才觀察到的,為了躲避強風,匍匐地面的馬鞍藤......

這些發現,使孩子們原先困惑的神情,被填實了。他們領受到「風」,在這個沒有風的季節。

再來,我給孩子們描述一段「東北季風旅行」的故事,於是,所有和麟山鼻有關的事物,如趴在地上的植物、被風吹刮的石頭,以及風剪樹......,都被連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