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山步道的殖民樂園——野放的外來植栽與被吞噬的原生蕨類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淺山步道的殖民樂園——野放的外來植栽與被吞噬的原生蕨類

2022年09月08日
文:王偉聿(羽林生態股份有限公司)

稀有植物引人注目,雖然容易招來採集危機,但保育上更受關注。在《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中被評定為「暫無危機」(Least Concern,LC)等級的物種,也就是所謂的常見或普遍植物,鮮少受到人們的關注,卻因人為不當引進並隨意野放的外來植栽影響,正默默地往新的等級邁進。

在中埔山及四獸山森林下層陰暗環境,偶見紅皮書評定為「接近威脅」(Near Threatened,NT)等級的蕨類植物裂葉雙蓋蕨。圖片來源:王偉聿提供

林業政策與自然演替 為淺山森林試鏡選角

台灣淺山森林的演變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殖民時期,當時森林大多被開發利用。待殖民時期結束,林業政策自開發轉為保護,森林歷經再造林與自然演替,逐漸形成目前的淺山樣貌。這樣經由人類開墾或天然災害,導致森林受到破壞又再度演替而成的森林,被稱作「次生林」。

早年大量栽植的相思樹與廣東油桐,成了次生林的主體。現今的淺山森林中,仍可見到許多老齡的相思樹及廣東油桐。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相思樹及廣東油桐再次搭上了森林演替的列車,取而代之地由其他植物擔任主角。

台灣次生林與常見的原生蕨類

以南港山與四獸山、仙跡岩及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的次生林為例,較乾或陽性的環境以香楠、鵝掌柴、樹杞、山黃麻、白匏子、黃肉樹及軟毛柿等植物為主體。較濕或陰暗的環境則為大葉楠、紅楠、大葉釣樟、台灣雅楠、山香圓及茄冬等。

在次生林的下地被層,有著豐富多樣的蕨類植物,覆蓋面積大且以地被層為其主要生長棲位。上述提及的四個地點,仙跡岩的原生蕨類植物(含石松類植物)占總原生植物數量的23%、南港山加上四獸山的原生蕨類占比為22%、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則約為25%。整體而言,原生蕨類植物約占原生植物數量的1/4。

下地被層可見到原生蕨類植物包含:廣葉鋸齒雙蓋蕨、台灣雙蓋蕨、粗毛鱗蓋蕨、華南鱗蓋蕨、虎克氏鱗蓋蕨、台北鱗蓋蕨、半邊羽裂鳳尾蕨、沙皮蕨;較陰暗的森林底層,例如溪溝、遮蔭或略滲水的石壁環境,則可見到單葉對囊蕨、細柄雙蓋蕨、鬼桫欏、長葉鱗毛蕨、觀音座蓮、橢圓線蕨、萊氏線蕨、海南實蕨、傅氏鳳尾蕨、翅柄鳳尾蕨、三葉新月蕨等常見的蕨類植物。

植物多樣性較高的次生林地被層,下方則以蕨類植物為主要組成。圖片來源:王偉聿提供

緊鄰步道的稀有蕨類 易受人為活動影響

北部的淺山環境雖然以蕨類普遍種為主,但還是可以發現零星的稀有種,尤其在四獸山及中埔山的步道旁,可見三種被紅皮書評定為「接近受脅」(Near Threatened,NT)等級的蕨類植物——羅蔓藤蕨科的羅蔓藤蕨、鳳尾蕨科的琉球鳳尾蕨,以及蹄蓋蕨科的裂葉雙蓋蕨。

另外,在中埔山步道旁的石壁上,也記錄到被紅皮書評定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等級的異葉書帶蕨,以及發現一些雖然未被紅皮書評定為稀有植物,但在淺山森林並不易見的物種,例如馬鞍山雙蓋蕨、馬來鐵線蕨與寬羽小毛蕨。上述稀有的種類皆緊鄰步道生長,與多種常見蕨類混生,其生長環境容易受到人為活動影響。

於中埔山步道旁,能見到被紅皮書評定為極危等級的「異葉書帶蕨」。圖片來源:王偉聿提供

野放的外來植栽 為淺山步道「改頭換面」

貫穿天然林的淺山步道,特色就是親民,可也因為如此,在民眾缺乏對森林生態及外來植栽的基本認知下,常常把步道兩旁或休憩平台改造成森林花園,甚至直接引入外來種。

一般外來植物可區分為「栽培種」、「歸化種」及「入侵種」三個等級。當這些外來植物到了野外,可不會乖乖依照等級分群生長,而是展開一場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生存遊戲。倖存者不管是有性生殖、無性繁殖或是雙管齊下的生殖策略,生存目的就為殖民統治。就這樣,一場名為原生與外來的戰爭就此展開,最先被攻破的第一道防線當然就是原生蕨類所構築的地被層。

民眾知道小花蔓澤蘭、大花咸豐草或銀膠菊等著名的入侵植物,但這些備受關注的入侵植物大多屬陽性植物。在完整的森林防護網下,即使是惡名昭彰的小花蔓澤蘭,要進入森林內部並不容易,而民眾直接隨意棄養或栽種在森林內部的「外來植栽」,卻常常被大眾忽略其對森林的影響力。

合果芋生長旺盛,幾乎完全覆蓋步道旁地被層及樹幹。圖片來源:王偉聿提供

人人都愛的觀賞植物 也是森林裡的強勢外來種

在所記錄到的植物之中,仙跡岩的外來種植物占了整體的36%、南港山與四獸山的外來種植物占了41%、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則約占31%。總的來看,外來種植物約占整體植物數量的1/3。

其中,所發現的外來種大多為室內觀賞植物,耐陰性好且強勢,尤其以天南星科、竹芋科、天門冬科、鳶尾科、棕櫚科、薑科、爵床科及鳳梨科植物居多,如巴西鳶尾、紅樓花、香龍血樹、富貴竹、朱蕉、紅裏蕉、觀音宗竹等。

雖然外來植栽可以開出漂亮的花朵或長出油亮帶色斑的葉子,視覺感官上可直接滿足民眾喜好,但藉由走莖或傾倒枝條無性繁殖,外來植栽直接覆蓋並取代原生蕨類地被,少數還可產生大量種子擴張族群,嚴重影響森林環境。

別讓原生蕨類靜靜地走向長夜

另外,兩種人為棄養的天南星科藤本植物——合果芋及黃金葛,對森林的影響更為嚴重。在植株還小時,合果芋及黃金葛會先入侵地被層,然後漸漸爬上木本植物的樹幹,並在莖節上長出不定根以便貼附,越往樹冠層植株越巨大,最後造成木本植物生長不適或倒坍,導致森林防護網破損。

過往在保育工作上,往往都是以稀有植物為主角,卻忽略與稀有植物伴生的普遍種,但對於森林環境本身,稀有植物只是配角而已。當人們因為缺乏正確的生態觀念,隨意將外來植栽帶入天然森林,恐導致稀有植物邁向滅亡,常見的原生蕨類走向稀有,森林也將悄悄地失去複雜與多樣的植被結構。

左:野放後的黃金葛,逐漸貼附木本植物樹幹向樹冠生長。中:到達森林中上層的黃金葛,即使將其植株下半部莖切斷,也無法阻撓其生長。右:不敵黃金葛攀附的壓迫,木本植物因而枯死後並倒塌。圖片來源:王偉聿提供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補助廣告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