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還記得國中國文課本裡的《兒時記趣》嗎?沈復小時候常觀察叢草蟲蟻,有一次目睹有如酷斯拉的癩蝦蟆吞吃兩蟲,最後「鞭數十,驅之別院。」你是否也曾經像沈復一樣,對自然萬物充滿好奇與想像?一隻蝴蝶,一隻青蛙,一朵花,一片葉,都是一個小宇宙。但是長大之後,生活變得繁忙,就很少有時間細細觀察我們身邊的大千世界了。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本學期合辦的「鏡頭下的自然筆記」課程,由生態紀錄片導演王力平、生態攝影達人蔡育倫、范中衍等講師共同授課,於6月8、9日帶領學員到南投進行兩天一夜的生態戶外攝影實作,沿途走訪集集綠色隧道、特有種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以及生態豐富的蓮華池與桃米生態村。在這次生態戶外攝影的課程中,每一個參與的「大人」,拾起相機時,也似乎喚醒了心中的孩子,用閃閃發亮的眼神注視一隻小昆蟲,為遠方一隻鳥兒的身影而驚呼。
人人都是公民科學家
第一日午後課程安排在特生中心,由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與學員談「從獵槍到鏡頭:大小鏡頭作保育」,介紹公民科學的概念。由於攝影的普及與數位化的便利,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網路上傳影像記錄,共同監測台灣生態狀況,即「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公民科學家」。
台灣現在也有許多臉書社團,如路殺社、高鐵鳥擊事件簿、端午節蛇類調查、暮光之城(蛾類世界)、蝸蝸園、蛛式會社等,都是透過民眾拍攝、通報的方式彙整台灣各地生物資訊,從中分析到的數據也成為生物多樣性或保育的重要指標,有時候還會因此發現新物種。生態攝影不僅是個人興趣,也對在地的科學調查有所貢獻。
了解生態影像後的故事
講師除了解決學員在攝影上的問題,也隨時解說背後的生態意義,學員在過程中非常投入,認真地探索草叢中、樹枝上、池水裡的動植物身影,每個人都變得像孩子一樣充滿好奇心與精力。「我覺得我的觀察力變好了,」學員周寬怡表示,參加這門課程後,自己更常去觀察身邊的小生物,驚奇地發現原來身旁的世界如此有趣,也會開始收集資料,想去認識這些可愛的動植物。王力平也說,生態攝影必須以生態知識作基礎,才能拍出有故事、有意義的照片。
攝影讓更多人看見生態之美
這門課程帶給學員許多不同的收獲,很多學員年輕時熱愛攝影,但因為工作等種種原因冷落了興趣,如今藉由這門課又重新找回自己的夢想。許多夫妻檔也一同來參與此次戶外拍攝課程,「我很開心找到我們能一起做的事」,學員郭麗瑛表示。
王力平期待透過生態攝影,可以鼓勵更多人走到野外觀察生態,看見生態之美,進而提高保育意識,甚至成為公民科學家。從學員熱烈的反應看來,他相信這個理想已經慢慢發芽了。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下半年將持續與文山社大合辦生態攝影課程,喜自然、愛攝影的民眾,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一同來開拓不一樣的影像視野!近期也將舉辦「第七屆自然生命印象—自然密語短片、教案徵選,成果將公布於林務局「自然之窗」網站 http://green.ngo.org.tw/bo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