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4日
摘錄自2013年6月24日自由時報新竹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看過澎湖七美「雙心石滬」的旅客多會留下深刻印象,新竹縣新豐鄉海岸也有石滬!在羊寮溪南岸約有4、5座石滬,早年曾為漁民帶來豐厚的漁獲,但環境變遷,加上石滬未修繕,功能漸失,漁獲也大不如從前。
新竹縣新豐鄉最北與桃園縣新屋鄉交界的羊寮溪南岸,約有4、5座石滬,但因形狀已不完整,從外觀難以看出。不同於澎湖七美的雙心石滬,這裡的石滬呈ㄇ字型。
竹縣濕地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戴玉樹表示,他家世代從事農漁業,在阿公時代,新豐海岸的石滬就已存在,先民運用潮汐變化,漲潮時讓海水把魚群帶進石滬,退潮時魚群游不出去,且因害怕石滬的倒影而不敢靠近,漁民等著收成,這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
戴玉樹說,石滬乃就地取材,利用當地鵝卵石疊砌約1公尺高的封閉圍牆。2、30年前,站在岸邊放眼望去,就可看到海面有成群的魚在覓食,石滬每次收成都是好幾千斤。
他表示,但是現在,可能因為海洋受到污染,海岸變化,加上過度捕撈等因素,魚群數量銳減,魚源耗竭;而石滬也因長年失修,缺口多,失去原有功能。
協會總幹事李鎮宇表示,新豐海岸擁有紅樹林濕地、藻礁及石滬,自然人文資源豐富,政府應該加以重視、保護,並結合共同發展海洋生態教育和觀光休閒,為新豐濱海地區帶來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