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寫風機安全距離記者會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側寫風機安全距離記者會

2013年06月29日
作者:宋竑廣

上禮拜五(21日)很臨時地去參加跟苗栗苑裡反瘋車運動有關的記者會,雖然之前已經有了基本認識,在立報也寫了篇新聞〈枉顧會勘結論 英華威屢次違法施工〉,不過這次是親民黨團以安全距離為主要訴求的一場,加上有機會見到相關官員,希望可以討論地比較深一點或解答疑惑。

關於記者會大致過程,我已寫在提供給環境資訊中心的稿子〈英華威風機設置不當 恐殃及鐵路軌道〉中,標題會取那樣,當然也是因為那是相當吸引在場人士的訊息,也讓我意外地覺得,台灣發展風機這麼久了,標準居然如此缺漏,像是民居跟風機的安全距離沒訂出來等;朋友私下說,在風機規範這麼不齊全的狀況下,其實主管官員很容易出包。說得不好聽一點,一般人即便不關心苑裡鄉親,看在鐵路軌道的面子上,也會多瞄這事兩眼,或許是這樣,網路轉貼不在少數。

另一個讓我側目的地方,是苑裡反瘋車居民在現場悲從中來地說:「抗爭之前曾拜訪台中大安,該地鄉親自風機設立後,每每在大於7級風之時便無法入睡,必須長期服用安眠藥,難免影響健康,20多戶連續死了10人。」因為事態嚴重,我事後花了點時間去了解一下國外的風機公害問題,就此認識了一個新的領域。

低周波對健康危害的風險評估

最早接觸到風機公害問題時,是在2011年我編譯的報導〈日本音樂天團作東 展開反核對談〉,裡面核工系出身的反核人士,同時擔任日本NPO法人環境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長、被認為是日本再生能源先驅的飯田哲也,儘管他對風電的潛力相當樂觀,但在提到風機公害問題時,也不是以可忽略的態度討論,不是把反風機公害跟反核對立起來,而是要求在地自主性的、細膩的做法。

許多人如小出裕章,之所以反核,是因為核電廠核廢料常推給偏鄉,讓風險集中在少數人身上,不願以多凌弱才挺身而出,這點在德國教科書裡談到核電時,也有提醒學生。在這樣的立場上,沒有核電不可以壓迫少數、風電就可以的理由;飯田哲也簡要地提到風電發展所需要的許多面向,制度、輸電、社會共識等,想要風電發展,應該是去面對問題,而非對問題視而不見。

在記者會前後,關於風機公害的說法,一個是距離,一個是噪音,而不見飯田哲也等人常常提到的次聲波(日文漢字寫作「低周波」),泛指100Hz以下、一般人聽不到的聲波;剛好前陣子5月大紀元有一條新聞說:「南澳及維省兩省政府的研究報告確認風力渦輪機所發出的人耳無法聽見的聲音(次聲波)對人類健康並不構成重大風險。」不過在日本環境省的看法,則有灰色地帶。

到日本環境省官網,可以看到(主流派/官方派)低周波的資料,有給民眾簡單的問答集與引證,基本上承認低周波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據說是整理各國醫學文獻而來(低周波音問題対応の手引書(平成16年6月))的參考資料,這裡所談的低周波是廣泛來源的,也許是工地或機器運轉,但至於風機呢?由於風向與運轉速度的變化,需實地側量而定;而且設定了參照值,比參照值低的話「傾向」(不絕對否定)歸因於其他因素。

而如果是日本民間研究(非主流派)的話,標準會更嚴格,和歌山市的小兒科醫師汐見文隆,自1974年開始研究低周波公害已有30年的時間,他基於種種理由認為,參照值是切割受害者出去的界線,否定因果關係而讓受害者無法平反,他親身調查與知道的大部份受害案例,都在參照值以下,相反的,在其以上的比例上反而是(極)少數。

包括汐見文隆在內,非主流派的說法的許多形容,讓我印象深刻。「我第一次造訪受害地區時,沒有聲音、沒有廢氣、沒有味道,不管什麼都不清楚,卻感覺得到居民受害的事實存在著。」「非連續,有其他噪音重疊,加上病發前還有潛伏期等狀況,讓採證工作不易反映真實。」「由於個人體質差異,一個家戶裡面只有一個人感到不適的狀況不在少數,反過來說,對周圍的人都是有苦難言。」「一般人或許認為受害者是較敏感的人,但從實驗數據(和一般成人比較)來看卻不是如此,有許多受害者都是老人,感官敏銳程度比較差。」「世間對於低周波的認識極少,造成普遍的不理解,多數受害者得不到幫助與補償。」

有些人對風機公害的理解也常是這樣,認為聲音不大便沒有危害,推論抗議者居心不良,但即便是日本環境省官方的說法,仍然保留個體差異的可能性,同樣是風機,有的人聽到像是錢掉下來的聲音(因為風電賺錢),但同時有人可能正被聽不到的聲波所折磨。
他山之石 如何攻錯

我寫的苑裡新聞出來後,有的讀者擔心再生能源受挫而感到不安,不過記者會上,立委李桐豪有問在場官員風機設置狀況;考量到陸上風場需要一定條件,主要集中在西北岸,目前300多座,未來還有100座;以台灣目前再生能源比例這麼低的狀況下,不要說在邊緣幾座的差距,即便未來100座都順利,恐怕也提升不了一個百分點吧。

如果要大幅擴充風電,又想避免公害爭議,海上離岸風機跟小型風機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網路上大家可以找到,在世界上23個國家有33處辦事處的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分析公司,2013年有一份海上離岸風機的報告〈Offshore wind toward 2020〉,或可以參照國內2012年年底、聚集包括台電在內的國內產官學界「離岸風電策略與相關產業發展座談會」會議紀錄,基本上都相當樂觀積極。

那瑪夏國小的小型風力發電機。詹嘉紋攝。

至於小型風機,可以參考日經能源網的報導〈風透鏡風車實現傳統小型風車3倍發電〉,除了小型風機的優勢與前景外,特別提到,跟台灣一樣山多平地少的日本,在2007年大型風機公害問題頻傳,2010年開始做為期4年的受害實態調查,現已停止新設置補貼,可見公害問題若置之不理,早晚衍生各種抗爭,導致發展中斷。

最後,語重心長地說,關心苑裡風機抗爭以來,思考煩憂,有增無減,前面說這麼多也還沒說完,例如同樣發展風機多年,日本對其公害日益掌握,然而回頭看最近恆春台電風機新聞,還停留在噪音層次,且標準可疑,至於其他問題,限於篇幅,按下不表,總之他山之石,如何攻錯,值得關心綠能的各位借鏡。

※ 本文原刊於立報

作者

宋瑞文

媽媽監督核電聯盟特約撰述、加州能源特約撰述、台達電低碳生活部落格專欄寫手、QueerWatch 酷新聞駐站作家。演講講師,範圍包括福島核災、同志、日本節能等題目。台灣中島美雪介紹會住持,相關作品散見於上報關鍵評論網KKBOX等。教育廣播電台節目音樂二三事不定期來賓。男同性戀,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