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怎麼變學校?
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這兩個歷經戰亂的國家,把境內的石頭敲碎,用來蓋學校,藉由學校的興建,教育的提升,讓知識成為改變社會、改變人生的起點,這就是石頭變學校的精神所在。
作者葛瑞格,一個美國人,成立中亞協會,非政府組織,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偏遠地區,蓋了131學校,為當地的孩子注入了新生命。尤其是,目標鎖定希望女孩子都能有就學的機會,讓教育變得公平,不再是男生的權利,這在當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也都一一被克服了。
女孩,在很多偏遠落後的地區,不但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且還有很多不合理的對待。文盲,讓母親無法教育下一代,無法為自己爭取更多的人權,對整個社會進步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作者深信:
「教導一個男孩,你教育的是一個人;教導一個女孩,你教育的是一整個社會。」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女孩,就學率逐漸提升後,不論經濟、教育、醫療、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知識的力量,為貧窮的國家,純樸的人民,帶來無限的希望,真是一件很震奮人心的事!
2006年的6月到11月,美國在阿富汗投下約987顆炸彈,到處都有未爆的地雷,民不聊生,天氣嚴峻寒冷,作物生長不易,不論肚子能否溫飽,但知識上都是貧乏的,因為那麼高的山地,怎麼蓋學校?誰又願意來幫忙蓋學校?辦學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與當地人充份溝通,得到信任,才能有進一步的行動。
這中間的過程,會有許許多多的阻撓,但就憑著一股堅定「教育可以改變生活」的意念,再難走的道路,再沒有建材可用的地方,大不了將石頭當水泥,也不能辜負當地人對求知的渴望! 學校,變成一種大家精神的寄託,一個可以聯結未來的想像的地方,上學更是一種脫貧的方式,更是有笑聲的地方。
我們生長在台灣的小孩,實在無法體會,有學校可念,是一種很大的幸福,不像他們的學校,有露天搭建的,有公廁改裝的,有帳蓬式、搖搖欲墜的,一本書,一隻筆,一張桌子,一塊黑板,一位熱忱而可敬的老師,一間像樣的教室;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這是開啟人生的另一扇窗的工具。
弱勢者,無法自己站起來,必須仰賴別人的扶持、鼓勵、協助,所以國際間,會有各種救援組織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不論是醫療、經濟、或教育,深入世界的每一個偏遠角落,每一個不同的宗教與種族,去救贖並安慰人的心靈,這種精神,真的很令人敬佩與感動。
世界上,很多窮困地方的小孩,有的早有愛滋病纏身,有的要幫忙家計,有的整日無所事事,有的早已學大人拿著槍桿,學習冷血殺人,沒有經歷學習,沒有進過學校,也很難體會「上學」、「認字」是怎麼一回事?
當「教育」在開發中國家,不是一種專利,也不是一種奢侈品,而是國家的公共財,那國家的競爭力才能提升,人民才有美好生活的可能。
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偏遠地區的孩子來說,上學,很單純的就是一種榮耀,一種心裡的歡喜,很多老師甚至很久很久,沒領到薪水,或是薪水只是一袋食物。為什麼他們甘願如此?因為他們能體會,對教育奉獻,對孩子關愛,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不論環境有多惡劣,不論待遇有多低微,可敬的老師,一直都存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不斷的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