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就開始創造非核後的世界 | 環境資訊中心

現在就開始創造非核後的世界

2013年08月24日
作者:陳詩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環保狗反核

4月,來自日本福岡的獨立研究者江上賢一郎(Kenichiro Egami)以「輻射戰爭中的藝術/運動與新的共同的創造」為題,來台分享他對核災後日本社會的觀察:行動者們如何開始運用新的「生存技術」(藝術+技術),抵抗、防禦政府與核工集團的謊言,並嘗試在災難進行式中重新打造自己的生活場域。江上形容,這是一種恢復「生存」多樣性的「野性的思考、行為、技術」。

他舉例,有距離福島核電廠250公里的東京上班族選擇了拋棄工作,遷移到西日本;還有媽媽帶著小孩,離開「拒絕承認輻射污染」的丈夫,尋找更安全的地方繼續生活;離家避難的人們共同舉辦DIY跳蚤市場與自然農市集,重拾互惠互助的社群生活網路;人們開始調查食品產地,也自行購買偵測器進行自主調查,累積輻射監測檔案,並將這些資訊免費公開在網路上,藉著這樣的「民眾科學」突破官方與電力公司的謊言與資訊壟斷。

福島核災為台灣帶來的,不僅僅是核電安全神話破滅的警告,也提醒了我們,原來,生活還有好多種可能性;而反核,其實就該是對生活、社會、經濟等層面的反省和再造。

節能是自主力量的展現

供電30%依賴核電的日本,在2011年停掉52座核電廠後度過了兩年炎夏的考驗,工業藉著提升用電效率、降低耗能、增加再生能源發電效率等措施來因應電力缺口(註1);且針對用電量在5百萬千瓦以上的大戶,更啟動了日本電氣事業法當中的電力使用限制,這是1974年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首度實施電力使用限制。

民眾與商家也運用低門檻、甚至重拾傳統智慧的技術來節電,譬如使用竹簾與植物來做隔熱,並減少「本來就不必要」的耗電,譬如降低公共空間照明亮度、減少自動販賣機與便利商店營業時間等。(註2

而為了更徹底實踐廢核的意志,並證明地方能夠不依賴核電,同屬日本的生活俱樂部生協(生活協同組合,註3)底下,位於東日本的四個消費合作社(神奈川、東京、千葉、埼玉)也在311後開始共同投資、向社員募款興建風車與其他綠能設備,以供應取貨站、辦公室等設備的電力。這4所生活俱樂部社員達20萬人,所建蓋的風電已經可以供應用電量的3分之1。

這些工業、商業和民間都共同努力,且制度與個人並行的措施,正說明了節電不必然意味著「倒退至山頂洞人般的生活」,也不該是為了削減罪惡感的贖罪券,更可以不只是面對危機而不得不做的因應。面對官方的種種電價、限電恐嚇,我們正好可以試著從「受制於電力公司」的個體消費者角色跳脫,重新檢視支撐我們生活的這整個體系,它提供了什麼樣的模式和選擇?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能動性為何?如此摸索、創造出能滿足需求,卻又不須剝削人和環境,且要向未來預支資源的生活方式。

便利不一定帶來好生活

近期的食品安全風波,使得我們有更多機會切身思考食物供應系統過於集中化、單一化帶來的問題,這其實也如同核災一般,當我們過度倚賴如此大型的、高度壟斷的發電方式,隨之而來的風險規模也就跟著增加,並且對於第一線勞工帶來更多壓迫與工作傷害的風險,而民眾能夠參與監督和決策、得知資訊的機會也就愈少。就如同即便我們能夠隨時隨地在連鎖超商與超級市場買到看似種類繁多,來源、品牌卻相當集中單一的商品,對商品製造過程、產地的了解、安全性等等也經常一無所知。

除此之外呢?便利商店愈開愈密集、店面愈來愈龐大華麗、提供的產品愈來愈多樣化,還意味著什麼?除了傳統柑仔店人情、維繫鄰里等社會意義的喪失之外,也是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關係的扭曲與疏離。從勞動的角度來看,是更多非典型工作、彈性工時與惡劣勞動條件的產生(核電廠亦如是);從資源的角度來看,則是更多的照明、空調用電消耗與長程運輸帶來的碳排放。光以垃圾為例,只要把一個星期下來上傳統市場買菜,跟上超級市場買菜,兩者製造出的外包裝垃圾相比;把跟自己煮飯或到餐館用餐,跟到速食店、超商外帶餐點相比,就可以看出如此的「便利」生活,其實是一種「一分鐘就可以製造出垃圾」的生活(走進超商,買一個東西,走出商店,然後馬上把外包裝丟掉),是多麼大程度的建立在能源的消耗上,畢竟處理大量垃圾也如同照明、空調一樣,需要高度耗能;同時,當我們製造、使用了這些對環境有害的物質,我們也得花費資源進行補救與修復。

今日,我們從土地、河流和森林剝削而來的資源,有98.5%是在最後我們連用都沒用的情況下,成為廢棄物,直接被卡車載往掩埋場焚化爐,真正到達我們手中的只有1.5%。在二次大戰前,1卡路里的化石燃料可生產2.3卡路里的食物;而現在,10卡路里的化石燃料僅可生產1卡路里的超市食品。人類對牛肉與大豆的大量需求,造成巴西熱帶雨林的大幅消失;工業化農業讓農地大規模生產單一作物,卻很可能在冬季荒蕪一片,喪失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這些看似最快速、便利的方法,都將使得我們付出更多代價。

壓迫本身就是最耗能的事

如果我們有原因拒絕接受政府以缺電為由,向民眾強迫推銷核電,其中一個理由,會是因為政府老是在做那些既耗能、同時又壓迫人民的事情。

毀壞農田、屋宅、老樹、山林,建道路、捷運、工業區、金融特區,把這個島變得又熱又擠又髒。環境的惡劣,使得人們需要花更多力氣才能讓維繫生活,愈底層者卻往往是在資源的競奪、排擠之下,過得愈辛苦,愈沒有條件取得資源的那一群。

以中科四期為例,當科學園區調用了農業用水,為了維持農業生產的農民,就被迫多耗費4到30萬元鑿地下水井,等於花費掉約5分地稻田1年到6年的所有收益。

再以台灣都市問題為例,都會區炒房的結果,使人愈多的城市,房價愈高、集合式住宅愈密集、空屋率卻也愈高,且高度水泥化、消耗更多照明與空調用電。譬如全台人口數第1的新北巿,空屋率近3成,有33萬戶空屋。且從2000年至今14年來,沒有任何用途的空屋就暴增10萬8千戶;人口數第2的高雄巿,空屋數以17.6萬高居第3;全台人口數第3的台中巿,以19.8萬戶排行第2;而人口數第4的台北巿,空屋數也超過10萬戶,排行第6。

從這些角度來看,在思考台灣社會整體的能源需求時,更應該擺脫工業發展、經濟成長數字的單一考量,而環境成本、農業發展、居住問題、勞動權益、資源分配正義等等也含括進評估的指標;節能也不只是減少個人對電力的直接消費,而應該擴及社會各個層面對資源的消耗。而這或許也是廢核運動所帶有的豐富內涵,它提供了我們能夠實驗、實踐、協力的廣闊空間。

 

※ 本文轉載自立報

【延伸閱讀】

  • 註1:《因應電價上漲與法規要求 日本企業開創能源新章》,宋竑廣。刊登於低碳生活部落格。http://lowestc.blogspot.tw/2013/05/blog-post_29.html
  • 註2:《日本房仲公司 揭曉節電民調》,宋竑廣。刊登於Peopo公民新聞。http://www.peopo.org/news/114955
  • 註3:《她,就是我們的日本姊妹社-生活俱樂部生協》,黃淑德。刊登於綠主張月刊。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