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兩岸環境網絡倡導計畫成員8日來到屏東五溝水社區,體驗傳統客家文化,看到當地傳統的客家建築與廟宇,來自內蒙古博雅文化協會的滑聞學感慨的說:「這些建築在內地根本沒法看到,來到台灣才真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隨。」
在五溝水工作站劉晉坤老師的導覽解說下,參觀了劉氏宗祠、進士第等傳統的客家建築。劉晉坤提到以前五溝水就是人才匯集的地方,出了許多的官員、老師等,當地人開玩笑的說:「如果把一顆石頭往上丟,掉下來砸到的可能就是姓劉;如果在路上不小心撞到人,那個人可能就是老師。」表示人才濟濟。
「但現在留在社區裡的年輕人不多」因為人口外移的原因,五溝水去年的新生兒只有3個,社區內65歲以上人口占了6成。「那你為什麼還要留在村裡呢?」劉晉坤微笑的說:「因為我不習慣北部的生活,以前有到台北工作過,但太快速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在這裡有家業,這裡才是我生活的地方。」因為一直在村裡工作,妻子還笑他是「村男(宅在村子里的男生)。」
不過也由於人口居住少,使得五溝水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除了擁有天然的湧泉之外,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是全台湧泉生態中最高的區域。參訪團一行人看到河道流水潺潺、清處見底,都忍不住下溪玩水。
進到五溝水工作站,溫度馬上降了2-3度,劉晉坤解釋,工作站是用傳統的瓦片搭築的透氣綠建築,讓熱氣可以流通;而家具修復館,則是工作站將舊物翻新再出售的管道。來自香港地球之友中國辦公室的陳志強問到工作站如何持續經營,劉晉坤提到目前工作站政府補助約佔80%,未來希望能降低至40%,所以工作站努力藉由導覽、發展文創商品、以及舊物回收義賣的方式來轉型。
同樣來自香港地球之友的朱漢強分享,中國有些案例是為了賺更多的錢,所以讓很多遊客參加活動,結果反而造成社區的汙染及居民反對。劉晉坤提到台灣近幾年發展社區導覽,其實很多需要考慮到遊客承載量,因為他們希望能直接和居民能有互動、話家常,而不要商業化,營造一種好朋友的感覺,陪老人聊天,但原則是以不干擾當地生活為主,所以就必須要有取捨。
現今中國在發展上主要還是以經濟為主,如何在兼顧經濟與地方文化及環境保存的過程中取得平衡,正是這次交流活動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