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 中國環境教育第一人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人物

李力 中國環境教育第一人

2013年09月13日
作者:鄒敏惠

提到李力這個名字,中國各地的環保NGO組織絕對不感陌生,談到環境教育在中國的歷史,更是必須要提到李力老師的大名。

從一本科普讀物開始

李力原是北京海碇區一所完全中學的生物教師,1996年的某一天,李力在學校圖書室無意間翻到當時中國青年雜誌出版的綠色專刊,裡面除了介紹很多環境汙染問題,也介紹了幾位中國環保NGO團體的創辦者,例如被譽為「中國民間環保第一人」的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先生,以及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的李皓和廖曉義等人。

對環境教育充滿熱情的李力老師。

在了解到環境汙染的嚴重現況之下,李力開始在每堂生物課的下課前10分鐘跟班上同學們傳達環境保護的概念,其中幾位特別有心的同學也把他們生活中觀察到的環境問題和心得寫信回饋給北京地球村雜誌社,在這樣的良性互動之下,慢慢地有一些改變開始發生。

1996年,李力和學生們於學校組成「綠色生活環保小組」,開始帶著同學們在校園中實踐生物課上學到的知識。小組成立之初雖然曾受校長質疑:「生活應該是彩色的,怎麼會只有綠色呢?」但看到同學們認真的清除垃圾、爭取拆除水泥地、親手種上當地的花草品種,致力於校園綠化的成果之後,校長也轉為支持,並也開始具備基本的環保觀念。自此之後,「綠色生活」這個名詞就傳開了,並一直在中國的環保運動中沿用至今。

李力也鼓勵同學們用畫筆傳達平日所見的環境問題,例如有學生看到自家附近毫無規範和管理的垃圾問題,於是就畫了一個正在哭泣的地球;有的同學得知婦女節、教師節送給媽媽和老師的卡片反而會造成資源浪費之後,便發揮布藝專長和巧思,以廢棄布料製作取代,這樣的禮物不但別出心裁又特別環保。

在一次因緣際會之下,這所北京市中學學生自發成立的行動小組受到北京中央電視台的邀請,前往錄製了幾集環保問答節目。這個小組計畫也因此得到家長們的大力支持,並開始有機會前往日本、韓國等地,與當地的環保組織交流環境教育的想法。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最後聯合成立了「東亞環境信息網絡」這個信息交流平台,讓中日韓三方的環境相關團體在此互相學習、交流和支援。

投身NGO行動

由於長期協助環境NGO組織的工作,李力乾脆辭去教職,全心投入中國環保運動的推展。李力坦言,這樣的選擇對於教師仍是個安穩職業的年代而言,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也遇到了經濟上的困難,不過很幸運的是有家人在背後支持,李力的兒子及收養的女兒也相繼投入環境NGO組織的工作。

也因此,李力深刻體會到NGO組織運作的困難,特別是從事第一線工作的團體。於是李力時常熱心幫助地方性的環保NGO尋找基金會捐款、政府項目申請等機會,也常把自己的辦公室借給他們作為暫時的安身之處,更曾為了在地NGO可能獲得的更大效益,而數次放棄「中國年度綠色人物」獎項的推選機會。

李力與蚵農合影。

自2003年開始,中國政府推動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動環境訊息公開和公共參與。於是當時的環保NGO便聯合組成「綠色選擇聯盟」,以環境監測數據和第三方審核為基礎,協助環境資訊透明化,讓民眾可以運用購買的權利做出選擇,同時集結民眾的壓力促使企業做出改善。

李力表示,「我們希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讓更多的消費者瞭解情況,把握自己手中的權利,對產品綠色選擇。可喜的是現在已經有一批公眾消費者在做綠色選擇的志願者」

在綠色選擇一連串的項目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2011年對蘋果企業的抗議行動,當時共有36家環保組織共同推動,他們表示:「我們也希望蘋果是王子,而不是巫婆。企業由壞孩子變成綠孩子的很多很多,變了之後不但企業形象大大提升,也沒有影響賺錢,反而利潤更多。」

對於遭指控在中國有27家供應商製造污染排放,造成當地民眾健康和環境的損害,蘋果美國高層主管親赴北京會見中國環保團體代表,希望化解「毒蘋果」惡名。李力也以西方童話白雪公主的故事為腳本,結合東方五子哭墓的故事,融合成一齣「白雪公主咬毒蘋果,七矮人哭墓」的話劇,以表演的形式讓民眾更容易了解到大企業背後的汙染事實。李力作為中國環保團體代表發言時表示,「在追求追求品牌的同時,是否考慮一下這個品牌背後的故事。我們把這件事情公佈於眾,就是認為因為消費者也應該有知情權。」

回歸環境教育

在環保NGO界多年的歷練後,李力表示希望回到環境教育的老本行繼續深耕。她認為,經過了這許多年,不乏推動環境教育的後起之秀,但是不但教材未有更新,各個NGO與政府單位更是埋首推行,有什麼就講什麼,導致環境教育的精神沒有落實,反而流於表面功夫。李力希望能親自到各省推行環境教育,特別是向當地教師推行,因為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培養下一代的環境教育人才才是最亟需努力的。

隨著兩岸環保交流來台一個禮拜的考察,李力表示的確有值得學習之處,例如中國的小農經常被指為沒有知識的一群,而台灣的小農卻能在產業與環境之間拿捏平衡,甚至是相得益彰;中國的NGO團體則是時常面臨彼此不對等的處境,不像台灣的NGO團體彼此為平等共榮的良性合作關係,在推動議題上更能達到推波助瀾的效果。

談到中國NGO運作的最大難處,李力感到無奈。她解釋,中國不只是許多民眾,政府單位也對於非營利組織予取予求,認為NGO提供服務是份所應當。李力認為,唯有確立使用者付費的原則,NGO團體才能永續發展,進而提供更多的服務。

作者

鄒敏惠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