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新世代能源 中山大學成功採集「可燃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尋找新世代能源 中山大學成功採集「可燃冰」

2013年09月25日
摘錄自2013年9月25日中廣新聞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被稱為新世代能源的「甲烷水合物(可燃冰)」,國內科學家的研究有所進展,中山大學研究團隊九月初隨著研究船「海研五號」前往東海,成功從東沙海域海床底下取出「可燃冰」,裝瓶帶回學校研究,25日研究團隊正式對外公布,並且點燃「可燃冰」。接下來要突破的是如何有效開採。

看似冰塊的固態物質是由甲烷組成,也就是天然氣的成分之一;常溫常壓下是氣態的甲烷,在幾百公尺深的海床下方因為高壓低溫成為固態,中山大學團隊這次成功採集「可燃冰」,裝成幾瓶帶回學校研究。

「海研五號」在2013年2月研究首航東沙,「可燃冰」的探勘是研究項目之一,科學家當時透過震測證實海底仿擬反射界面(BSR)的存在,確定東沙海域海床底下有可燃冰,厚度達幾百公尺。研究團隊也發現該處海床有大規模海底山崩,而且有氣體溢出形成的多處「麻坑」,這次的探索則進一步帶回「可燃冰」。

從台灣西南沿海到南海一帶蘊藏可觀的「可燃冰」,「可燃冰」在深幾百公尺的海床下,高壓低溫的環境開採不易,除了台灣的研究之外,中國、美國、以及德國也都在南海一帶研究可燃冰,各國之中,日本宣稱已經有足夠的開採技術,幾年之內會進行商業開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