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北市政府規劃並且動工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計劃」的環評遭到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撤消,讓淡北道路興建與否的爭議再度浮上台面,淡水因為地理的特性以及政府長期忽視淡水交通發展的關係,塞車幾乎都是使用這唯一路廊的用路人最大的夢魘,針對淡水路廊的困境,筆者試著以目前觀察到的狀況,提出幾項改善的建議,希望能提供相關單位參考:
一、道路交管:
改善台二線現有的交通動線以及紅綠燈系統,以號誌及路面設計的方式讓左彎的車輛以及從裡面社區出來的車輛,能在不影響台二線主幹道之下以最快速度進出。完善重要道路行控中心的設置,於尖峰時間實行交管控制。目前台二線已有即時路況的網站,但仍有部份紅綠燈沒有與系統連動,如竹圍國中往安老所方向所新設的一處紅綠燈,希望改善並發揮最大效用。
二、路平專案:
近幾年來台二線及淡水市區一直在進行下水道及電信管線的興建工程,動輒占據至少一個車道,使得尖峰時間的用路人怨聲載道,針對此點,筆者建議仿照台北市所進行的路平專案,設立共同管線、規定施工申請的期限與間距,並重新訓練施工單位及人員的工法等,希望不要動不動就挖路。
三、拓寬台二線:
公路總局最初希望拓寬台二線,成為雙向四車道的路,但不知為何一直都沒有執行,淡北道路的興建報告指出拓寬台二線要花八十億,且效果沒有興建淡北道路來的好,筆者其實對這個花費數字存疑,希望相關單位能釋疑,若是徵收經費太高可以用容積移轉的方式,至於關渡大橋附近路寬不足的問題,將原本淡北道路的設計改成只從民權路187巷的紅綠燈前高架到大度路口,這麼做可以避開爭議。
四、捷運增班:
請評估捷運目前停北投的車班是否能開來淡水,使淡水捷運站由目前的尖峰時間五分鐘一班變成至少150秒一班車,這樣可增加一倍的運量,也可增加淡水人捨棄開車搭捷運的動機,據筆者向北投機場工作的朋友請教,目前這麼做可能有列車安全疑慮,需要硬體方面的改善,但其實淡水地區上班尖峰時間搭捷運的人口不少,每每都會有等兩班車以上的情形發生,因此希望政府及北捷能夠評估此項建議的可能性以及所需經費。
五、公車路線:
淡水的大眾交通除了現有的淡水線捷運,都不足以負擔大量的通勤及觀光人口,將要建設的輕軌捷運因為經費問題其實遙遙無期,較便宜的BRT系統也因淡水市區路幅不夠而較難建置,因此有三點建議期能以最少的經費達到更接近BRT服務品質的公車系統:
- 公車動態查詢設置:新北市已設有公車動態查詢系統,但卻沒有在淡水地區的任何車站設立電子看板到站資訊,增設這項設施可以方便公車族。
- 公車搭乘動線改善:淡水捷運站前搭公車的指標不好,外地人應該會搞不清楚搭公車的路線,運用現有的捷運站、人行地下道等等,最好於捷運站前方增建一個人行天橋至路對面的車站,把客運轉運站的所有功能,包括單一窗口詢問、售票及良好的動線指引等等建置出來。另外各站牌也希望儘可能加蓋候車亭。
- 公車路線及班次增加:淡水的公車路線多是為了接駁捷運而設的,然而捷運通往的地點以台北市區較為方便,經關渡大橋往三重、蘆洲、五股、新莊等地的上班族只能騎車或開車,現有路線只有857及880班次有限,訴求這個路線興建捷運其實緩不濟急而且花錢,有沒有可能857或880設支線從北淡水或是三芝起開,並增加班次,優惠價格,路線方向可以增加往五股更寮及新北產業園區等路線,便於銜接捷運橘線各站及即將完成的機場線捷運。
六、台二線主線上車道彈性調整:
至少包括公車專用道、高乘載道及調撥車道三項,台二線目前只有四線到六線的路寬,因此前二項專用道似乎只能二擇一,在這個標準下其實可以彈性運用,一般來說最外側車道適合當公車專用道,內側車道可以當高乘載道,可以視實際使用狀況來訂定何者可行或是什麼時段可行,但若以拓寬成雙向四線的台二線來說,上述二項措施其實可以在內外車道共同設置。另外就是關於調撥車道的設置也可以運用,台二線的上下班時間車流增多的方向不一樣,掌握每個方向車流增加的時段,調撥對向的車道來提供行駛,亦不失為一個疏解車流的好方式。
七、機車專用道:
從紅樹林站到竹圍間的捷運線外側,有條目前定位為社區道路及自行車道的路,但尖峰時間經常有機車騎士進入,因此目前路口通常都站有義交,筆者經常騎自行車行經本路段,站在自行車騎士的觀點來說,若能解決高厝坑溪涵洞前與自行車道共同路線,以及與外面靠河岸自行車道連結的問題,我並不反對把該路線改成尖峰時間可以走機車的路線。但站在節能減碳的立場,其實我還是希望政府訂定能吸引機車騎士願意去搭公車捷運或騎自行車的政策。
八、人行道:淡水地區其實缺少人行空間,人車爭道的情形很嚴重,若是能在水碓、大忠街、北新路、學府路等地增設人行道當然是不錯,清水街整條及英專路也應該比照老街在特定時段只供行人行走,不過將騎樓及現有被停車占據的人行空間清理出來,是我認為現階段政府該做的事。人行空間的淨空其實可以讓更多人願意以走路來代替騎車開車,以達到真正減碳的效果。
九、自行車專用道:
淡水的自行車道只集中在淡水河沿岸至沙崙海濱,以及新市鎮區,實際里程應在30公里至40公里之間,其中有至少一半的路線既不是在觀光區也不是在人口集中地,建議多設通勤用的自行車道,例如淡水三民街直上七條通、新民街等地可以以地上標線的方式劃設,另外山區如小坪頂、北新路、中和屯山里等地,可以製作旅遊用的自行車騎乘地圖,清楚標示出每個路段的景點以及難易程度,以推動淡水低碳觀光及健身,另外登輝大道及淡金路在假日有許多自行車騎乘族群,建議全線設置專用道。
十、自行車租借:
台北市目前推出的Ubike其實已經做出口碑,許多民眾也殷殷期盼這種租借服務能設來淡水,但其實淡水捷運站後方早在今年年初就有新自行車文化基金會的租借站進駐,甲租乙還的服務其實早就開始。然而不管是Ubike或是NewBike之於淡水,其實都有一個很大的狀況,就是淡水都是山坡地難以騎車,但就筆者騎乘的經驗,良好的變速系統是不怕爬坡的,因此NewBike若是來淡水必需要先改良現有的變速系統。另外關於淡水原有的租借店家質疑搶生意的問題,筆者建議政府輔導店家轉型成更精緻的租借服務,如協力車、童車、三輪車、電動自行車以及在上述山區騎乘健身兼旅遊的服務,如設分站在北新路、商工路或是大屯橋入口等地,提供二十分到半小時的自行車騎乘教育,包括騎乘姿勢,騎乘安全教育,日後天元宮賞櫻季可以鼓勵民眾騎車上山等等,當然這些地方也要有適合的停車場或接駁車。
十一、緊急救援:
救護車在尖峰時間塞車的問題是在淡北道路的推動過程中由官方提出來的議題,筆者認為這其實是可以解決的,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 緊急措施:真的有緊急的救護車,是不是比照元首特勤的標準,由地區警車前方引路,配合綠燈交管。
- 救護車專用道:儘速完成六號道路接坪頂路的部份,並且定位為社區道路,坪頂路口及紅樹林捷運站對面的路口,尖峰時間往竹圍的方向管制非社區車輛進入,救護車就可以走這條。
- 長期措施:請恢復日前才取消的淡海新市鎮「醫專二」區,並請增加淡水紅樹林捷運站以西地區的一般性急診病床數,讓淡水人在一般的狀況下不一定需要馬偕。
十二、藍色公路:
水路是早期先民來台或是在台北地區的交通最方便的方式,時至今日公路運輸發達的狀況,水路在現在的社會中仍有觀光及經濟的價值,因此首要釐清及解決的問題有:1.淡水河口的淤沙問題、2.船隻的速率及油耗問題、3.運輸效率的問題,如果以上所提所有問題能在合理的經費範圍內解決,或是解決這些問題雖然花費高但評估有許多有不可取代的價值,筆者建議政府能發展這個部份。
以上十二點是我的主要建議,其它跟淡水交通有關的建議及優缺點如下所述:
一、淡海新市鎮的發展:
合理發展新市鎮一期,停止新市鎮二期以後的開發,是筆者及許多關心環境的朋友所衷心希望的結局,也是淡水產業轉型的良機,淡水地區其實不適合再移入大量的人口,但目前是自由民主社會,人民有居住及遷移的自由,若是單純新市鎮一期人口發展所造成的交通問題其實也可以解決,但目前的房價高漲,許多投資客買房囤房等待更好的時機脫手,其實已造成了更大的空屋率問題。而二期的地區其實很多地方都可以發展成精緻或生態旅遊的地區,請政府千萬不要為了一時的經濟發展而錯失了淡水轉型的良機。
二、台二線高架:
台二線高架也許是可以替代淡北道路的方案,不過台二線的地底應該有許多管線存在,而且此方案花費高因此筆者不建議。
三、淡水八里跨河河底隧道:
由於淡江大橋的建設計劃對於淡水夕照美景的影響,遭到許多地方文化界人士的反彈,為了解決此一爭議許多人提議以河底隧道代替大橋,就筆者所知,河底隧道的工程其實充滿危險,挖掘斷面越大越危險,台北捷運之所以可以挖隧道是因為斷面較小而且多採明挖覆蓋的方式,然而河底隧道無法使用此種方式只能潛盾。另外淡水及八里兩岸的大量交通目前並不存在實際需求,當然有橋或隧道之後就不一定了,許多開車族期盼能借由此道連結西濱及台64線,但這只是開車族的一己方便,並不符合大眾的利益,綜合以上,筆者希望政府能打消淡江大橋的建設計劃,也不建議用河底隧道替代,並重新規劃淡水地區的交通及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