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塑化記》衝擊人心 中國NGO學淨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海洋塑化記》衝擊人心 中國NGO學淨灘

2013年10月08日
本報2013年10月8日台東訊,洪郁婷報導

金山海岸的垃圾7位中國NGO及學術單位成員,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之邀,組成兩岸交流團,10月4日起,一連十日走訪台東、高雄與西部農地開發爭議之地,實地了解在地環境問題。6日,原定淨灘行程因海上颱風警報未解除而取消,改與當地淨灘實踐者座談,以紀錄片《海洋塑化記》為引,討論海洋塑膠廢棄物議題。

《海洋塑化記》介紹,海洋裡千年不腐、萬年不壞的塑膠垃圾,隨著洋流漂流全世界,造成無法收拾的海洋危機。漂浮在海面的塑膠垃圾,經過太陽照射和海浪拍打,裂解成無數細碎的塑膠微粒,有些顆粒尺寸甚至小於浮游生物。這些塑膠,透過食物鏈和環境賀爾蒙累積在人體,造成過動症,注意力缺失和生殖系統問題等。

紀錄片中也探討到,回收塑膠製品,「無法」解決數量龐大的塑膠廢棄物,反而助長塑膠廢棄物的製造與使用的風氣,影片中還提到許多環保陷阱,例如市面上許多號稱可自然分解的環保塑膠袋,只是更快被裂解成碎片,不會消失,對環境傷害更大卻自稱環保。在成都推行垃圾分類的肖潼婷,對這樣的問題頗有感觸,她說,這種提問方式,跳過需不需要塑膠袋的問題,直接認定消費者需要塑膠袋,許多沒有警覺心的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就取用了過多的塑膠袋。

環資專案執行黃苑蓉將ICC(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國際淨灘行動)淨灘方式,和中國NGO分享。ICC國際淨灘行動,不只是撿拾垃圾,透過分類、記錄,推測垃圾的來源,並以此為基礎向群眾宣傳環保觀念。每年9月的第3個星期六為國際淨灘日,許多淨灘行動都集中在9月到10月之間,ICC會將世界各地的淨灘結果彙整成報告,供未來淨灘行動做為參考。

在海南推廣公益資源交流平台的蘇劍程問道,若要在中國以ICC方式淨灘,需要與那些機構聯繫?黃苑蓉回答,可以直接與ICC聯繫,但一定要聯絡當地政府機關,譬如清潔隊或海岸管理單位。最重要的是環境教育,環資專案經理謝璧如說,台灣民眾能有今日的環境公民意識,是像主婦聯盟這樣的環保團體辛勤耕耘20多年的成果。因此,淨灘同時也是一種環境教育,親身示範保護海洋環境,當民眾好奇的詢問時就是最好的環境教育時機。

作者

洪郁婷

環保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而是一種普世價值,比如說人權、自由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