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足賽與環保:談大型活動的綠色風潮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世足賽與環保:談大型活動的綠色風潮

2006年06月17日
作者:莫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世界盃足球賽正踢得如火如荼,全球球迷瘋狂,估計有300億人守在螢光幕前觀看賽事。正當大夥如癡如醉,討論某某黃金球員的表現、「死亡之組」將如何戰況激烈、預言今年哪個隊伍冠軍抱走金盃……之時,無端抬出環保的話題來抬槓,會不會太掃興了點?

其實一點也不。大型體育賽事也要搞好環境保護,已經是國際潮流、先進國家的共識了。想想看,賽事開打時,光一座慕尼黑體育場就擠了6萬4千多人觀賞開幕戰,地主國德國湧進150萬人口,除了預期帶來10億歐元的觀光收益外,還會帶來多少垃圾?交通運輸造成多少廢氣和溫室氣體排放?答案是10萬公噸。

今年國際足球聯盟(FIFA)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支持下,就執行了一項綠色進球(Green Goal)計劃,分別在水源、垃圾、能源和交通等四大層面實施環境友善措施,希望能盡量緩和賽事對環境的衝擊,並補償對氣候的影響。

例如,主辦單位除了做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外,交通方面則贈送觀眾免費公車票,鼓勵使用大眾運輸,而慕尼黑場運用能源管理技術降低兩成耗電量,有些球場則採用雨水收集系統保養草皮。最具特色的則是世界盃首次採納「碳平衡」補償機制的歷史創舉──德國足球協會(DBF)耗資50萬歐元贊助印度受南亞海嘯重創的村莊安裝「綠色能源」,既能改善當地生活又能遏止當地的溫室氣體排放,以此補償足球賽事期間的排放量達三分之一。

年代再往前推,今年初在義大利杜林的冬奧運,選手村是由零污染建材所打造的,奧組委並在世界各地資助造林、節能與再生能源發展的計畫,以補償活動期間的溫室氣體排放。更早,2002年美式足球超級盃則推出「零垃圾」計畫,推出廢棄物回收、廢運動器材回收、廚餘回收等等。

不過,上述總總體育活動的綠色方案,只是人類社會開始反思大型集會活動對環境衝擊的一小部分。例如去年標榜「讚頌大自然睿智」的愛知博覽會,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日前,美國以環保訴求專門承攬政黨集會的「環境責任會議聯盟」(CERC)線上出版了一份報告,詳細說明他們如何利用再生能源採購、燃料電池使用、以及碳排放補償機制等,幫助民主、共和兩黨籌備較友善環境的全國黨代表大會。

台灣每年舉辦的大型運動會、集會活動與政治性活動實在不少,對這些活動,輿論探討「社會成本」面向居多,幾乎不見環境衝擊面的討論,顯然尚未感受到這股潮流的精神。儘管關於世足賽,批判的聲音仍很多,包括贊助運動廠商剝削第三世界勞動力、利用層層轉包躲避環保規範等等,受到許多質疑,但至少在環境方面已展現出正面的反省運動,值得國人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