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幻冷戰島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變幻冷戰島

2013年11月04日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葉鎮中

1950年代,因為戰爭,金門化作鐵錚錚的戰地,從地面到地底,滿佈軍事設施,全盛時期駐軍有12萬人。1992年,戰地政務解除,駐軍減少,十多年過去,荒煙漫草埋沒了廢棄設施,卻也有些軍事空間,尋到了全新契機。縱然戰爭的痕跡漸退,故事可以轉由新方式,繼續訴說...

時序入秋,田裡的高粱轉成耀眼的金黃,就在它們接近成熟的時刻,一項創舉正在金門發生。時空變換,翟山坑道從擔負國軍運輸補給的通道,變身全球獨一無二的天然音樂廳,吸引了1800多人前來朝聖。

翟山坑道音樂節的音樂總監張正傑,十年前的金門遊程來到翟山坑道,一進入這特別的空間,腦中就浮出畫面,想在這裡舉辦音樂會。他說:「軍事給人家很硬、對立的感覺,但音樂是和諧、和平的,在這個戰爭留下來的坑道,用音樂敘述,希望讓大家知道和平的可貴。」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陳茂春表示,今年是第五年舉辦,反應非常熱烈,希望利用軍事設施的活化,來推動金門的文化生態旅遊。

低沉凝重的樂音,描繪著飽經戰火的過去。國共內戰之後,1949年十月,金門軍方全面接管,歷經古寧頭戰役、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單打雙不打的砲火襲擊,烽火,淬煉戰地風華。講究掩蔽性的工事,其實也隱含了綠建築的思維。

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教授江柏煒表示,軍事建築強調隱藏,所以大量用半地下、覆土建築,運用植物把營區隱藏在環境裡,軍事地景具有生態建築、綠環境的重要概念。

戰地政務的執行,大量的軍事地景,也讓金門從光禿禿轉為充滿綠意。扼守大小金門之間水道的三角堡,由於鄰近慈湖,位在候鳥必經之處,成為軍事與生態並存的見證。金門國家公園解說員陳隆盛表示,這個軍事據點轉換成賞鳥地點,夏天看栗喉蜂虎,冬天看鸕鶿,都是金門明星鳥種。

同樣是在海濱,古寧頭戰役最後的決戰場,北山斷崖上,有一片特殊的播音牆,在金門經營民宿十多年的賴美秀,多年前在朋友的帶領下,穿越高粱田與雜草,好不容易才得以看見它,如今成為她喜歡帶客人來的地方,因為這裡可以聽到鄧麗君的歌聲,懷念以前心戰喊話的氛圍。

甜蜜的歌聲,讓那個肅殺冷冽的時代多了一絲溫柔,位在金門植物園苗圃中的擎天水廠管制站,剛冷的硬體也因為承載了老兵的回憶,而溫馨了起來。在諸多戰史館中,這是唯一紀錄小兵生活的場館。

簡單的陳列,烘托駐軍生活,特別的是,館中的照片,都是曾經在苗圃連當兵的軍友提供,目前擔任電台節目主持人的丘克俊,就提供了許多照片。當年抽中金馬獎時一肚子苦水,退伍二十多年後,反而深愛著金門,他在網路上分享當兵點滴,意外的催生了故事館。當時的苗圃連,目前移交給金門林務局管理,作為植物園,林木扶疏之間,坐落著砲堡、彈藥庫,景緻特殊。看到以前當兵的地方被保留下來,丘克俊非常高興,他希望其他營區也能望恢復原來的面貌,讓老兵有可以懷念的地方。

國軍精實案,金門的駐軍從十萬人減少到一萬人以下,空間陸續釋出,也陸續變身。改裝為軍事體驗園區的柳營,就試圖結合現代娛樂來做活化。射擊、攀爬、槍戰,希望遊客在遊戲中,體會過往。

其實在金門還有許多軍事建築等待重生。活化使用會不會走味,也讓在地居民擔心。帶著朋友走向一處頹圯的海邊碉堡,遷居金門六年的蔡先生,有些感慨,他說,因為有地雷,從前海岸線很少人敢下來,那時碉堡砲管都還在,有很強烈的肅殺感。現在砲移走了,海風侵蝕加上歲月流轉,破敗中有種荒蕪美感。有些遊客去整修過的碉堡,覺得歷史痕跡被抹除,希望設施維持原貌,更有吸引力。

在人力與經費的限制下,軍方大量釋出的空間不一定能立刻修整活化,有些硬體正在逐漸敗壞,另外,有些還涉及土地產權問題。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教授江柏煒說明,有一部營區,當時部隊佔用私人土地當作軍事設施,解除戰地政務 之後,老百姓回去登記產權,成為私有土地。登記的設施如果很有歷史價值該怎麼處理?要拆屋還民,還是協商,是當下很棘手的問題。急需儘快做好資源調查,確認哪些該保留。

小三通之後,開發腳步越來越快,讓人擔心金門的風貌正在變形。江柏煒提醒,金門是冷戰中,前線中的前線,第一島鏈上,不沉的航空母艦,整體發展要考慮環境承載量與特色塑造,如果大肆開發失去特色,以後就沒有人想來金門觀光了。

翟山坑道音樂總監張正傑則強調,每一個戰爭留下來的痕跡都有好的生命,生命力是很重要的,要設法賦予空間新生命,而不是只注重觀光,只注重人潮,內涵更重要!

島嶼上隨處可見戰地設施,書寫對峙的過往,是金門的三大特色之一。當台閩都以追求經濟為主要目標,居中的金門,面臨軍事地景活化或消失的挑戰,未來金門能否繼續說自己的故事,整體風貌能否定調,是當前必須謹慎面對的課題。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