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在氣候變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森林的破壞或退化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加劇氣候變遷問題。反過來說,造林能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
經由太陽能與光合作用,森林捕捉的碳可以轉化到樹幹、樹枝、根部和葉子之中,儲存在「植物生質」(biomass)中。隨著自然過程或人為的干擾,這些碳才會重新回到大氣中,完成碳循環(carbon cycle)。
造林和人工林的經營已在民間和公部門蔚然成形。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U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最新的報告指出,人工林佔了2010年全球森林面積的7%。這些人工林大多分佈在近年來未曾被森林覆蓋的區域,也有一部分是用作天然林的復育或是混農林業(agroforestry),用以增加農地和草原的森林覆蓋率。在某些條件下,人工林的生長相對迅速,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可以比天然林更高。一般來說,新種植或更新的樹林在沒有特別干擾的狀態下,可以持續吸碳25到50年,甚至更久。
然而,和防止天然林消失的做法相比,造林只能有限度地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2000年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依據當時的證據,發表了一份特別報告,結論出造林可封存(sequester,意即從大氣中移除)的二氧化碳大約是每年11~16億噸。而 2004年全球總溫室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大約是500億噸。
和避免毀林的方法不同,造林和森林復育是京都議定書中認可符合資金外加性的活動(譯註:若一原先因經濟因素而不可行的計畫,因為清潔發展機制公共資金的注入而得以實行,則具有資金外加性。)但是,由於規模和範圍受限於京都議定書的規程,這些計畫往往難以開展,碳封存成效也微乎其微。此外,京都議定書以外的一些植樹計畫,常因收購或保護幼樹免於火災、乾旱、病蟲害侵襲等成本過高,最後難以實施。另外,在土地使用必須與生產糧食或生質燃料作物競爭的地區,土地取得的成本也是另一個限制大面積造林的障礙。
隨著後京都議定書談判持續進行,造林在未來氣候變遷框架中所扮演的角色仍有待觀察。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造林的規模將難以達到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所規畫的中等減碳潛能,尤其是在缺乏高碳價誘因的情況之下。
※本文由倫敦政經學院葛拉漢氣候變遷和環境研究所Charles Palmer博士與英國衛報共同撰寫。
【參考資料】
- 英國衛報(2012年11月29日),To what extent could planting trees help solve climat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