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軌道化」能解決擁堵問題嗎?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城市「軌道化」能解決擁堵問題嗎?

2013年11月07日
作者:葉靜宇(《經濟觀察報》記者)

發展城軌有助於緩解交通擁堵現象,但城軌的建設需要更好的環評和監督。

到2015年,中國還將有20座城市加入城軌化行列,新增運營里程近1000公里。圖片來源:Jens Schott Knudsen

9月13日下午,一場特大雷暴雨突襲上海,短短數小時內,60多條馬路被淹。浦東陸家嘴的情況最為嚴重,數以萬計的人們滯留在黃浦江兩岸——地面交通幾近癱瘓,連接浦東、浦西最重要的地鐵2號線也因雨水倒灌出現故障。許多人直到午夜才過得以過江,一些不堪等待的則住進了附近的旅館。

這一刻,人們突然意識到,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難以想像,在有著2000多萬人口的上海,倘若沒有了城軌,城市將變成怎樣。

從1965年中國第一條地鐵在北京始建至今,中國大陸共有16座城市開通了城軌,運營總長度約2037公里。按照已經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准規劃的城市來算,到2015年,中國還將有20座城市加入城軌化行列,新增運營里程近1000公里。

城市的規劃者們熱衷於修建城軌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由於地面交通越發擁擠不堪。以上海為例,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開始修建第一條地鐵,其實,上海的常住人口約為1300萬,汽車保有量為20萬輛左右。隨著改革開放,上海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至2013年,上海常住人口達到近2400萬,汽車保有量約為280萬輛。上海交通部門在今年初曾估計,中心城區浦西的快速路在高峰時段的車速將低於36公里/小時。由此產生的排氣問題進而引發多省市的嚴重空氣污染也就不足以為奇了。

發展城軌是其中的一個解決辦法。北京交通大學城市軌道交通系主任毛保華指出,雖然建地鐵是不賺錢的,但是從解決交通擁擠,降低污染角度看,建地鐵也是必要的。

事實上,城市軌交因其運量大、速度快、安全、準點、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和用地等特點,已被世界各國普遍認為,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優先發展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

不過,由於城軌對地質構造有一定的要求,同時,在城軌運營之後也會對已有的居住環境造成振動、噪音甚至輻射污染,城軌對環境的影響也不斷被提及。2008年,上海研究磁懸浮擴線,在環境影響評測通過的情況下,部分上海市民質疑該環評報告的公信力,最終致使項目凍結;2010年3月,因北京地鐵5號線的噪音問題,部分沿線居民在申請第三方的環評報告後,將地鐵運營方告上法庭。

根據中國的法律,所有擬建設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城市,有兩項強制性的環評程序要走,第一是製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和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第二是同步開展項目環評與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主要進行環境影響預測分析,並提出具體的減緩環境影響的措施,如聲屏障措施、軌道減振措施、施工期環保措施等。建設方必須有相應的環評批文才能開工建設。

而在早些年的建設時期,環保部門在城軌項目的推進中處於弱勢地位,許多建設方在拿到最終的環評之前,就迫不及待地開工建設。

直到2011年5月,環保部首次針對無錫地鐵叫停這種「先上車、後買票」的做法。事實上,大多數與城軌相關的的環境衝突,都與環評程序把關不力有很大關係。對於城軌的運營方來說,規劃和建設期間留下的環境問題,最終也會在運營時顯現出來,結果仍是由運營方承擔。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