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能否成為扭轉氣候變化的關鍵峰會?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華沙能否成為扭轉氣候變化的關鍵峰會?

2013年11月14日
作者:Jeremy Lovell(自由記者,致力於氣候變化和環境議題)

新氣候變化協議前景猶未明朗,懷疑論者並不看好聯合國的多邊談判體系。

接下來的兩周裡,來自190多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將會齊聚華沙,試圖就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達成一個新的全球協議。對於這次會議,人們不求能夠取得多大進展,唯願不會出現最壞的結果。

華沙,波蘭首都。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聯合國多邊談判體系的未來也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該體系最受人推崇的就是它讓所有觀點都有了一個平等的發聲機會,最起碼,在氣候談判中就是如此。然而,在一些人看來,這一點也正是談判到目前為止收效甚微的原因。

根據兩年前達成的德班協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設工作組的談判代表需要擬定出一份新氣候協定,這份協定要全面、要能夠取代《京都議定書》。他們只剩下兩年多的時間了,可是,時至今日也鮮有任何進展。而誰也無法忘記2009年12月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上,本應達成的新協議最終卻以失敗告終的慘澹結局。

按照計畫,巴黎危機會談將於2015年12月召開。期間,還將於2014年底在利馬召開一次會議。兩年時間看起來似乎很長,但是,對於氣候外交而言,不過是一眨眼的功夫而已。參與談判的各國政府之間如果存在差距,這個差距也只會越來越大。

談判一旦失敗,那些本就對多邊談判體系有著諸多不滿的人就有了更多指責它的理由。同時,雙邊協議就會大行其道。這樣一來,不僅那些小國、窮國、弱國會被徹底邊緣化,人們也將不再理會引起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

「對於氣候體制而言,這是一個關鍵時刻,既有可能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也有可能會再一次把事情搞砸,」環境智庫組織E3G的尼克‧瑪貝說道。

「巴黎會議上,如果人們還想攢出一些沒有實質內容的東西的話,可能就會有代表以離席方式表示抗議。但是,我覺得排放大國——中國和美國站起來互相指責對方的可能性不大,」他補充說道,「然而,哥本哈根會議之後,他們的態度並沒有發生真正的改變,只有中國似乎圍繞這一話題認真地展開了一些討論。」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雖然哥本哈根會議後聲勢日益壯大的氣候變化懷疑論者一再聲稱氣候變化目前在科學上還未形成定論,並且指出,過去十年溫升並不明顯。但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近的一份報告認為,氣候正在發生變化,而人類正是罪魁禍首,這一點毋庸置疑。

報告指出,大氣升溫出現明顯的停頓是因為海洋具有熱儲存能力。另據世界氣象組織(WMO)一份新的報告稱,1990-2012年間溫升氣體增長了近三分之一,而且去年的增長速度創下了十年來的新高。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的氣候正在發生變化,極端氣候愈加頻發,冰蓋和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WMO秘書長蜜雪兒•雅羅德說。

很多貧困國家已經在遭受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然而,由於貧困,大部分無力應對,既沒有錢保護自己,也沒有錢在洪水肆虐過後重建。因此,他們希望富有的發達國家能夠慷慨解囊。可是,這些發達國家中很多要麼仍然深陷衰退無法自拔,要麼正步履維艱地從衰退中走出,所以,他們都不願意掏腰包。

美國就是一例。美國本應對引發氣候變化的歷史性碳排放負重要責任,卻堅決拒絕接受責任與賠償這一概念。

報告還指出,目前中國也是主要排放國之一。中國的經濟仍然主要依靠煤炭能源推動。因此,隨著其經濟的快速發展,排放也會快速增長。

中國一邊呼籲有關各國承擔起歷史責任,一邊卻在大力推進核電站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同時新建了大批燃煤電廠。

而在很多人看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印度一邊打著數百萬貧困人口的旗號伸手要錢,一邊卻將火星探測器送入了太空。

如今的情況與1992年里約熱內盧第一屆地球峰會時有著天壤之別。那段日子著實令人歡欣鼓舞——人們達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並於兩年後生效。

許多人仍認為京都議定書對氣候變化治理缺乏雄心。圖片來源:綠色和平Greenpeace

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各國政府發現公約中有關遏制氣候變化的規定存在嚴重不足,因此開始了《京都議定書》的談判。根據議定書,發達國家與所有其他締約國的責任有所不同。發達國家承擔著法定減排義務,而其他締約國則只承擔自願減排義務。

而氣候談判的性質也決定了《京都議定書》雖然在1997年就正式獲得通過,但直到2005年,俄羅斯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最終勉強簽署該議定書後才真正開始生效。

即便如此,很多人仍然認為京都議定書的目標定得太低,並且將各成員國有區別的減排責任和減排目標看成是外交領域的一個雷區。在這一問題上,美國不僅從未認可,多年來更是不遺餘力地試圖破壞。

然而,儘管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京都議定書》仍然是唯一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氣候協議。很多發展中國家不願意看到其被取代,因為他們擔心新的協議會對他們不公。

新氣候談判正是在這樣一種艱難的背景下召開的。
而在梅比看來,這不過是被很多政府忽略的問題中的一部分而已。

他說:「氣候問題無孔不入。如果沒有一個穩健的氣候體制,就很難維繫全球的貿易投資制度。這些問題都是相互關聯的,可人們總是孤立地看待它們。如果不能達成氣候協議,保護主義很容易就會大行其道。人們必須瞭解其中的關聯。」

對於持懷疑態度的人而言,他們並不期望巴黎會議能夠切實達成一份協議,至多不過是就2015年之後繼續召開會談的問題有所表述而已。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共識政治對他們非常有利,因為這就意味著可以無所作為。

「實事求是地說,我覺得,在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這個問題上,巴黎會議不會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是,我認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並不會就此而終結,它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被取代的,」懷疑論陣營的全球變暖政策基金會的班尼‧派澤說道,「對於政府而言,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架構給他們的無所作為提供了便利條件。」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