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核能代價──鈾礦開採在非洲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看不見的核能代價──鈾礦開採在非洲

2013年12月20日
作者:陳詩婷(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被污染的農牧水源,圖片來源:Tanzania Episcopal Conference (TEC)

巴希是重要的農牧區,水源由牲畜、農民與與居民共享,因鈾礦開採帶來的輻射污染隨著河水散播。

歐美國家在非洲開採鈾礦的歷史源自1940年代,由於缺乏完善法規,再加上租稅優惠,在非洲地區從事鈾礦開採的外國企業因此日益增加,也為當地帶來社會、經濟、環境等層面的巨大影響。光以坦尚尼亞為例,目前就有25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公司在當地進行鈾礦的探勘與開採,並已規劃20多個預定地,其前礦產委員會主席卡夫穆(Dalaly Peter Kafumu)在今年初表示,坦尚尼亞預定開採的鈾礦產量將超過加拿大,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產鈾國。[註1]

然而,隨之而來的風險也引起地方人士及國際組織的關切,今年10月,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International Physicia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Nuclear War,縮寫IPPNW)、坦尚尼亞人權中心(Legal And Human Rights Centre, Tanzania)和德國的uranium-network.org,共同舉辦了一場長達5天的研討會[註2],來自全球14個國家包括德國、澳洲、加拿大、美國、瑞士和非洲各國的環境組織和運動者齊聚東非的坦尚尼亞,針對鈾礦開採造成的社會、經濟與環境影響提出報告,並於當地的民間團體進行交流。

罐頭工廠謊言的非洲版

這場會議的第一個行程,是走訪距離坦尚尼亞首都杜篤瑪(Dodoma)僅有80公里的鈾礦開採地巴希(Bahi)。巴希是坦尚尼亞中部重要的糧食生產區,居民高度仰賴河川及溼地進行稻米耕作、捕魚、放牧等活動。此時,當地的農民正受到無名的眼疾、皮膚膿泡等病痛,原因是他們接觸了農耕用的水源,而這些水源正位在鈾礦開採的所在地。一位農民說:鈾礦就應該待在地底下,如果有人把它們挖出來,那他一定不會讓自己的牛在那裡吃草。

197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以「罐頭工廠」為名在蘭嶼興建了核廢料貯存場,無獨有偶的,坦尚尼亞政府及跨國公司在2005年以「架設無線通訊基地台」的理由,開始在巴希進行鈾礦探勘,許多礦脈挖掘工作更在沒有進行復原善後的狀態下持續進行,而影響著當地的環境與居民健康。2012年,包括澳洲的Mantra Resources和Tanzoz、美國的Layne等公司在不顧土地法規及地方反對之下,強行動工開採。電力有6成來自水力發電、沒有一座核電廠的的坦尚尼亞,也如同一度核電也沒有使用的蘭嶼,承受著不被核工業承認的輻射傷害。

反鈾礦開採是為了生存

巴希地區在雨季時的洪水與旱季時的沙塵,大大增加了輻射污染擴散的風險。而除了輻射污染之外,大量的水源、電力、土地耗用、水土破壞、廢棄土石等問題,也使生活高度依賴自然環境的當地居民處境更加艱難,並威脅了當地的糧食安全。反對者強調,當鈾礦被開採完,對土地造成的傷害卻是永久性的、無法復原的。

同時,許多鈾礦開採工人都處於低薪、缺乏安全防護措施與法規保護的勞動條件底下,承受著毫無監督與限制的身體傷害,而儘管已有傳出礦工生病死亡的案件,但仍極少有深入的相關影響調查,遑論醫療上的協助與補償。

由當地居民在2008年組成的團體CESOPE(Civil Education is the Solution for Pover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這些年來積極串連巴希地區的數十個村莊,進行相關的教育倡議工作,並與德國的uranium-network.org合作,嘗試串聯國際上同樣經歷鈾礦開採問題的社區。CESOPE的一句口號「Bahi without uranium we can. Paddy is enough.」正反映著他們對自然環境的倚賴,超過了鈾礦開採可能帶來的財富的誘惑。

研討會中,坦尚尼亞的衛生及社會福利部長穆溫儀(Dr. Hussein Mwinyi)表示,鈾礦開採工作已有嚴格的相關政策與法規配套,然而民間與會者要求政府應將發出的鈾礦開採執照撤回,並強調這些。會議主辦團體LHRC的執行長查爾斯(Flaviana Charles)表示:「除了撤回開採執照外,我們也希望政府能推動公平貿易,並且在再生能源、永續發展等工作上提供更多技術支援。」CESOPE的發起人里亞穆達(Anthony Lyamunda)則表示:「我們需要更多對於鈾的知識,然而很不幸的,大多數的政治領導人在這方面都不是專家。」甚至曾有官方說法指出,鈾只有在製成核燃料時才會產生放射性。

CESOPE也表示,反對鈾礦開採不只是為了保護當地的環境與人民的權益,更是為了不要繼續製造出更多的核子武器,他們指出,濃縮提煉後的鈾只有10%是作為發電使用,其他絕大多數都用於核武,而發展核武並不能為人民帶來保障。

在坦尚尼亞南部,被劃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且是全球最大的動物保護區之一塞盧斯自然保留區(Selous Game Reserve)也在2011年被縮減掉將近兩萬公頃的範圍,挪作為鈾礦貯藏廠之用。環保組織憂心恰當的防護措施是否會被執行,而看不見的輻射也可能因為難以被覺察,而對當地的生態、動物們造成嚴重傷害。


註1:目前第一大產鈾國為哈薩克,提供全球36%的鈾礦產量。
註2:研討會資訊可參考http://www.ippnw.org/pdf/2013-conference-uranium-mining-tanzania.pdf

※ 本文轉載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