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自然筆記」 帶你西南沿海賞鳥趣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鏡頭下的自然筆記」 帶你西南沿海賞鳥趣

2013年12月23日
本報2013年12月23日台北訊,張景雲報導

車行過台17線,陽光照亮了沿途的魚塭與廢棄鹽田,淺水中停著許多鳥兒的身影,仔細一看有鷺鷥、鷸鴴,還有雁鴨等鳥類,這些都是來自遠方的嬌客,正在水中尋覓,享用著大餐呢!每當東北季風吹起,候鳥就乘著季風來到較溫暖的台灣,河口、魚塭、廢棄鹽田等濕地環境,提供充足的食物,吸引鳥兒棲息,成為賞鳥人的目光焦點。

鹽田中的高蹺鴴(攝影:洪佩君)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北文山社區大學共同舉辦的「鏡頭下的自然筆記」生態攝影課程上週五由生態攝影工作者王力平、蔡育倫、范中衍帶領學員到台南台江國家公園與嘉義鰲鼓濕地進行三天兩夜的生態攝影活動,深度認識濕地的鳥類生態。

第一站走訪四草紅樹林保護區,這裡有台灣現存的四種紅樹林植物:海茄苳、欖李、紅海欖、水筆仔,沿生於竹筏港水道的兩側,乘著平底膠筏便可以一探綠色隧道的美景,是台灣最美也最值得守護的沿海風景之一,而在其中馬上就能發現水鳥的蹤跡,如小鸊鷉、黃小鷺、夜鷺等等。附近的舊鹽田中也有為數眾多的鷸、鴴科鳥類棲息。

四草濕地竹筏港水道(攝影:王宜文)

第二站為台江國家公園的黑面琵鷺野生動物保護區,位於曾文溪口北岸,目前還是擁有黑面琵鷺最大度冬族群的棲息地,在保護區的賞鳥亭就可以看見黑面琵鷺群聚,同時還有一大群的裹海燕鷗與鷸、鴴科鳥類,許多學員第一次看見黑面琵鷺,都難掩興奮之情。和一般鷺鷥不同的是,黑面琵鷺會低著頭忙著在水中擺動嘴巴覓食,王力平解釋,就算有一段距離,但仔細觀察鳥類的行為與姿態,仍然可以辨識出鳥種。

本次課程特別安排至海寮碼頭搭乘船遊潟湖,七股潟湖為台江內海的遺址,而因為沙洲的流失與潟湖淤積,七股潟湖有一天也會走入歷史。潟湖較無風浪,當地人利用潟湖養蚵、以定置漁網捕魚,蚵架與掛漁網的竹竿上常可見到鸕鷀停棲,乘坐竹筏便可就近觀察這群鳥兒,解說員戲稱這是「鸕鷀步道」。遊湖上岸後,還有烤蚵的活動,當地自產的蚵仔與文蛤圓潤飽滿,讓人想大聲呼喊:「尚青啦!」

最後一站是嘉義的鰲鼓濕地,「這是我所去過台灣最美的濕地,」王力平說。因為鰲鼓濕地有多種地理環境,包含海岸、濕地、農田、魚塭、草澤、森林等,提供多樣的生態區位(niche),造就了豐富的生態。冬季的鰲鼓溼地非常熱鬧,各種鳥類來這裡當食客,可見到許多雁鴨,最常見的是琵嘴鴨、尖尾鴨與赤頸鴨,也有黑面琵鷺、蒼鷺、紫鷺與鷺鷥,淺水的地方有鷸、鴴如反嘴鴴、高蹺鴴等,南堤旁的千島湖與池岸上則可見到秧雞科如白冠雞與紅冠水雞出沒。鳥兒的身影讓學員驚呼連連,王力平也提醒學員,下車之後就要保持安靜,千萬不可因想要拍照暴衝,避免驚擾鳥兒,應盡量降低對生態的干擾。

鰲鼓濕地的反嘴鴴群(攝影:洪佩君)

近年來保育觀念逐漸改變,保育不再是禁止一切的開發,生態與在地產業也可以兼容並蓄,以尊重生態的方式明智利用自然資源,不但維護生態也保留了傳統產業,並給當地居民帶來生態旅遊的收益,如此才能永續發展。本次行程全程發現了七十種鳥,可見台灣冬季西南沿海濕地的生命力,王力平認為,藉由生態攝影課程,可以帶領大家親近自然,而這便是讓更多人開始關懷環境的契機。

103年度文山社大「鏡頭下的自然筆記」課程已經開放報名,明年3月3日開始陸續開課,歡迎對攝影有興趣與想要親近自然的民眾踴躍參加。詳情可見文山社大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