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風險增 汪中和:海平面上升,核安首當其衝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氣候變遷風險增 汪中和:海平面上升,核安首當其衝

2014年04月25日
本報2014年4月24日台北訊,郭叡報導

林義雄禁食反核邁入第三天,核電存廢問題再度引起國人重視,記者電話採訪地球科學專家、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就核電與氣候變遷問題探詢專業看法,以下為汪中和發言紀要。

以氣候變遷角度看台灣能源

汪中和教授

汪中和表示,就減碳面向而言,核能電廠的碳排放量相較於燃煤發電少非常多,意即有助於台灣在全球氣候變遷上的減緩(mitigation)。但反觀另一層面:安全,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由於台灣是四面環海的海島型國家,在未來氣候變遷的大環境之下,海平面勢必是會上升的,對於需要以海水來冷卻其電廠反應爐的核能發電來說,傍海設置的核能電廠絕對是首當其衝,輕則影響運作,重則恐會重演福島核災的悲劇。

尤其在IPCC的AR5報告裡指出,未來溫室效應會致使自然災害增加,發生在台灣的颱風、地震,甚至是海嘯,都將增多加劇,也就使得核電廠運作的風險相對增加許多。

碳捕捉、核廢料

就前文所述,核能發電對於減碳面絕對有正向的助益,但其所產生的核廢料如何堆放、又能堆放在哪裡,是最令人頭痛的問題,且全球現今科技技術尚無法妥善處理核廢料;再者,在自然災害如颱風、地震肆虐之時,即使經協議而安全放置的核廢料,會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更不用再提還有核輻射的疑慮,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相較於核能發電,燃煤發電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大量的碳排放,而現今已有的碳捕捉與封存技術,也就是「清潔煤炭」,或許可以運用在燃煤發電之上,從而將燃煤發電所產生的碳排放量降至原本產生的1/8,達到比核能安全,且較傳統燃煤發電更為乾淨的發電方式。

廢核?擁核?

汪中和指出,核四廠不該運轉,因為來自其本身與未來因自然災害而增加的風險,實在太大。且就台灣環海的環境條件,加上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核一、二、三廠也應視為一個緩衝角色,不該是永久的能源來源。

在未來,有關燃煤碳捕捉、封存技術的發展,或是再生能源研發的突破,只要時間點到了,核電廠就必須退場、消失於台灣。政府現下應該著手的是廢除核四、加強核一、核二、核三廠的防災安全係數,並盡快找出替代能源,使核電盡速歸零退場,以保護我們的土地、人民。

作者

郭叡

喜歡不會太甜的甜點,但更喜歡的還是透過各種有趣好玩的方式解決各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