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築sasa涼亭 工作假期再現部落傳統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共築sasa涼亭 工作假期再現部落傳統

2014年05月06日
本報2014年5月6日台東訊,特約記者陽雨山報導

在山林中,使用自然素材,親手打造生活空間是什麼樣的感覺?

「Sasa」休憩涼台是海岸阿美族人嬉戲、吃飯、睡覺,全家平日聚集的生活場域,為了在比西里岸的無毒農田中搭建一座休憩涼亭和火箭爐,共同打造環境教育基地,5月1日~4日,16位志工來到東海岸,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的4天3夜生態工作假期,勞動身體,開發屬於自己、無可取代的部落生活體驗。

志工搭建生態廁所。

走入環境 身體力行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在台東比西里岸部落正式成立工作站雖然才一年多,但協會與在地早在2008年就開始合作推廣文化與環境守護行動。工作站專案經理黃苑蓉表示,每年都視部落與環境的需求,量身打造結合在地資源與導入志工力量的生態工作假期。

除了例行的珊瑚礁體檢與淨灘行動之外,2013年開始在環境信託體驗園區「學田」施作友善環境設施,繼傳統工法建造的生態堆肥廁所之後,今(2014)年的工作任務是建置休息工寮,讓來到學田的部落族人與志工,在農忙之餘,有一個休息交流的平台。

志工們像30年前的族人一樣,早起徒步上山工作,飽覽田園風光。在部落Faki(對男性長輩之稱呼)們的帶領下,兩個太陽的時間過去,大家同心協力,分工合作,利用學田四周的竹子,完成了休憩涼台(阿美語稱sasa)、客廳竹椅、工寮竹欄杆,並運用回收紅磚,堆疊出廚房用的火箭爐與客廳烤火區。

志工賴意勤帶著女兒一起來參加,她說:「搭建sasa讓我瞭解到,簡樸生活其實是最不傷害大自然的方式,透過耆老教導的建築方式,更能體悟古早人的智慧;現代水泥建築,堅固卻使人心也變堅固,堆肥廁所讓我體會到,節省資源是如此的簡單!」

女兒傅琬瑜是這次參與者中年紀最小的準大學生,她認為在部落體驗到的事物,在學校中是學不到的,「能夠學習實際的搭房子、劈柴很新鮮,希望將來可以再帶同學回來這塊淨土。」

謹守生態旅遊原則 降低環境衝擊

「這4天應該是近年來我過得最環保的日子」志工王品蒨如此形容。

為了讓來到部落的志工,在享受部落美好環境的同時,也能實踐「生態旅遊」的積極意義,假期開始的第一天,工作人員便詳細地說明友善環境守則與生活提案,包括提供可生物分解的竹牙刷與不含環境賀爾蒙的清潔用品。

專案執行許惠婷在行前教育課程中強調,塑膠袋漂在海裡就像可口的水母,對海洋生物來卻說是致命的美食,所以我們從生活中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就能從源頭減少海洋廢棄物,這些雖然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每一個人、每一天、每一件事所累積起來的力量,對地球就是一件大事,「海龜、信天翁感謝您!」

志工與部落居民交流 放鬆身心

工作假期本身就是一趟深度交流的旅行,志工在部落每日的行事,融入當季與在地生活的節奏,吃喝玩樂都是利用部落既有的資源,也同時支持了部落正致力發展的在地就業,例如當季飲食、部落導覽、pawpaw鼓藝術表演以及民宿等等。

當志工結束山上的工作,也按照部落的慣習,來場慰勞眾人辛苦的Pakalang(音近「八個浪」),邀請工作假期籌備與執行期間,一起參與的族人們,一起飲食,準備回歸原本的日常作息。

當天晚上,部落的青年們也很自然的加入同樂,大家都玩得很盡興。志工王雪華表示,喜歡烤肉晚會看表演的時刻,因為是當地人民的即興演出,因此非常真實,互動也是非常真心。

烤肉晚會看表演

專案執行李昀說,「一趟有理念的旅遊,也是一個再現傳統事物的機會」,例如我們在假期間規劃運用傳統素材打造工寮、月桃編織、潮間帶採集等活動,可以讓部落族人發覺,其實還有很多人願意珍視與學習傳統的生態智慧、認識我們賴以維生的環境,進而支援守護的行動。例如在認識潮間帶採集活動回程時,順便淨灘。

自己的環境 自己救

環資台東工作站在部落駐點的理念,就是要與在地建立長期的夥伴情誼,連結在地與外界的資源,美好的願景,讓我們一起發想,一起實踐。黃苑蓉說,除了生態工作假期,目前學田園區每個月都有「不藥除草」以工換宿志工的需求,歡迎大家一起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