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經區農業加值=全面解禁+免稅 荒謬毀農民間籲陳保基下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自經區農業加值=全面解禁+免稅 荒謬毀農民間籲陳保基下台

2014年06月17日
本報2014年6月1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很多優質的農產品是出自農民辛勤的耕作,現在卻要為進口農產品背書,掛上MIT,有問過台灣農民的意見嗎?」來自宜蘭的小農吳佳玲,17日在農、經學者、團體召開的記者會上,娓娓說出心聲。雖然他種水稻,未受到自經區條例的直接衝擊,但提到台灣農業以及農民的形象因而受創,他決定挺身反對。

民間農經學者專家召開記者會,要求自經區應全數刪除農業條文,陳保基應下台。

台灣農業讚  得來不易應珍惜

「台灣農產品已經夠好,無論西瓜、香瓜、菜豆等,各種農產品都有能力發展加工,政府從來沒有保護農民,看不懂政府為什麼要這麼做,對農民以及下一代都有很大的衝擊。」另一位來自灣寶的農民洪箱說,西瓜可以做成酒,最近下雨,西瓜受創,政府原應輔導農民,不但沒有,卻要開放其他國家的農產品加工成為台灣農產品。

「連自己的農民都無法照顧,還要照顧外國農民,農產品進口不須檢驗不須關稅,這樣公平嗎?」洪箱說,這個農委會主委沒有能力領導農民,該下台。

「我們回鄉,講出農作物背後的故事,把農作物真正的價值談出來,這些都和文化是息息相關。」返鄉務農4年之久,輔導大南埔及台3線農民產銷的農青邱星崴提及,農作定義了農村的節奏,孕育的歷史文化跟農產品是不可分割的。

而中國農產品和台灣地緣、氣候相似,替代效應更顯著;但環境保護和生產標準都低於台灣,一旦替代,後果不堪設想。邱星崴說:「開放自經區,會使我們多年的努力毀於一夕。」

國發會未撤案  一切承諾都是空

自經區特別條例朝野仍未有共識,對於有關農業產值、土地徵收等爭議性高的條文,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管中閔雖對媒體、學者表示願意修訂、刪除相關文字,但至今仍未撤案,任由立院續審。

「國發會不撤案,主委沒有立場講話;若不撤回草案,主委的承諾根本是空口白話。」台大經濟系主任鄭秀玲說,自經區條例只有利建商和地方政府,一般民眾則房產不保、對農民衝擊更大,不利國家食品加工業者品牌行銷。

開放自由貿易 6港1空仍空空

「我沒有看過哪個國家對於自己的農業,有如此殘酷的措施!」台大農經系系主任吳榮杰指出,農業加值使得原本管制的中國830項農產品一次到位零關稅;在自經區使用從國外進口農產品加工的廠商,可享免購物稅、營利稅的優惠,相對的是對使用國內農作物加工出口、內銷業者的懲罰。

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退休教授謝志誠說,台灣現在就有自貿區,依據《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台灣已有6港1空,面積1,386公頃,目前進駐的業者共106家,扣除桃園機場自貿區34家,實際上只有72家,去年總產值750億,桃園機場即佔據553億,6港所得還比不上一家企業的年產值。

現況在自貿港區就有前店後廠,而且還有空位,卻要廣設自經區,依據草案第42條,將全數解禁原來2,186項管制品,其中來自中國的即佔830項。

中國花生迎進門  台灣土豆情歸何處

另外,草案通過,進口中國落花生之後,做成花生醬和土豆油,貼上MIT國內外走透透。花生油是屬管制農工產品,故須外銷,而花生醬屬非管制性食品,可內外銷;只是「(掛上MIT)這件事是該由台灣2,300萬人口決定,還是中國十幾億人口?有人問過台灣土豆的意見嗎?」謝志誠認為,已有的自貿港區已經可以做了,不應擴大廣設,特別在農業部分更不應開放。

有人問過台灣土豆的意見嗎?國產紅豆。

中興大學農業政策中心主任陳吉仲說,日本清酒、韓國泡菜,這些知名產品都來自國內生產,沒有生產國會大老遠使用別國的原料。進口笨重的農產品當原料,只可能就近從中國輸入,加上中國農產品原料價格遠低於國內,如中國茶葉出口價格每公斤90元,台灣產地價格是450元;中國紅豆出口價格是公斤28元,台灣是56元;再加上自經區的各種租稅優惠,「一般加工業者,會選擇比較貴的當原料嗎?」

農業是內需  荒謬政策陳保基應下台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說,世界先進的工業國家,都將農業視為內需,英國的糧食自給率70%,德國85%,而且6成5都是小農,2成才是大農生產。換句話說,不管是主張自由貿易或工業發展,都將農業生產視為內需,代表農業多樣性以及消費者的健康選擇。

另外,國外種植香蕉、咖啡的農民,收入都在國際貧窮線之下,進口國外農產品,也在加入剝削中國、越南以及各國農民的行列,是對農業最大的打擊。

惡法一波凶狠過一波,衝擊台灣農業。

與會專家學者呼籲,自經區條例荒謬滅農,應將「農業加值」相關的5個法條(33、38、41、42及47條)全數刪除;他們也認為現任農委會主委陳保基,開放管制農產品,背離自由經濟與社會正義,非為農民服務,應該開現職。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