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德國電視二台對於2011年11月福島健康調查會議的報導,影片中出現的山下俊一、鈴木真一等福島醫大相關人士,據日本媒體報導,由於在事前就喬好會議結論(與放射線無關),有秘密會議等問題,於2013年年中卸任,檢討委員會委員也隨之大幅變更,但鈴木真一還是會以調查主持/實施者的身份出席。
關於核災後福島縣未成年人罹患甲狀腺癌的消息,隨著福島縣民健康調查的啟動,檢查完成人數的增加,而有不同的進展,大部份的中文報導,或甚至是日本主流媒體的報導,都會告訴你檢查到的「確定罹癌或可能罹癌」的人數,但除了官方認為跟核災沒有因果關係的說法外,多半沒有細部數據與其分析,因此可能漏失掉重要訊息。
所謂福島縣民健康調查,原本為該縣各式常規檢查,2011年福島核災後,因「車諾比核災後有明顯的健康受害狀況,放射性碘內部被曝造成兒童甲狀腺癌。」特別對未成年人實施甲狀腺檢查,2011年10月~2014年3月這段期間做先行檢查、掌握概況,之後再做正式檢查;先行檢查結果分為A1、A2、B、C 4種,A1代表沒有發現節結或嚢胞,A2代表5.0mm以下的節結與20.0mm以下的嚢胞;更大的為B;根據醫師判斷,需直接接受二次追蹤檢查的為C;福島核災紀錄片「A2-B-C」的片名來源便基於此。
過去這份調查所引發的爭議,莫過於是否為異常狀況,還有是否為核輻射所引起等等;關於(早期調查時)節結/嚢胞或甲狀腺癌罹患比例是否異常,我曾把相關數據、辯證摘譯在「認識福島兒童健康疑慮的開始:《A2-B-C》」文中,在這裡簡單複述甲狀腺癌的部份:災前(2005年)未成年人(0~18歲)裡,100萬人裡約6~7人(2005年日本癌症研究振興財團調查),災後100萬人裡90人(2013年8月福島健康管理調查)。
這方面官方與民間專家的論戰頗多,比方劉黎兒也寫過的,環境省認為福島縣與青森、山梨、長崎三縣的數據相差無幾,因此福島不算異常;但岡山大學專攻流行病學、環境醫學的學者津田敏秀則表示,這三縣調查對象多為年齡較大、罹患率偏高的孩子(比方有的調查15~19歲是14~10歲的6倍),而且數據呈現地域特性(見上圖:依甲狀腺癌發現率不同所做的福島分佈地圖),若以為只是災後調查規模龐大,篩選出原本沒被發現的病例,才導致案例增加(遮蔽效應:Screening),恐不足以解釋。
又或者,更早之前(2013年2月)發現到3名甲狀腺癌病例,被懷疑罹病比例過高時,當時主持檢討會議的福島醫大教授山下俊一解釋,因為使用的是最新型的儀器,精確度無法跟以前的調查相提並論,因此,發現的可能是災前即存在的腫瘤,對此津田則說,根據公開資料,這3名病例平均腫瘤大小都大於15mm,而所謂微小腫瘤是指10mm以下,「說(精確度)這些很奇怪。」
除了罹患比例之外,醫療妥當與否也成為焦點;據日本獨立媒體Ourplanet的錄影紀錄與報導,在今年6月的調查檢討委員會裡,有鑑於許多孩子都已動過手術,有醫生質疑是否「過剩診療」,因此引出官方對罹病狀況的進一步說明。
調查與實施手術的福島醫大鈴木真一教授說:「動手術的案例不是過剩診療。因為臨床上幾乎都是聲音明顯受到影響,以及轉移到淋巴等情形。」因此不能放著不管,有動手術的必要;那麼,有多少案例轉移到淋巴了呢?當時(6月)官方以顧及隱私為理由未公佈,但決議之後會公佈。
到了今年8月下旬,據日本各媒體報導,鈴木真一在日本癌症治療協會報告,確定罹癌的57人裡面,有超過8成的45人,腫瘤大於10mm,並有轉移到淋巴或其他臟器的情形,判斷為需要動手術的程度,有兩人轉移到肺部,剩下的9人,有7人雖然小於10mm,也沒有轉移,但因為位置接近氣管而動手術,另外兩人雖然觀察後沒有問題,但經患者與家屬同意也動了手術,總計約9成患者(54人)動了手術,摘除了一半的甲狀腺。
儘管相關爭議未能塵埃落定,但台灣因為旅遊、頻繁的食材交流(日本食品輻污)等因素,留意日本輻污訊息,總是有備無患;另一方面,如同海倫卡蒂考特的提醒,認識輻污對人體的影響(女孩是男孩兩倍),也可以理解到,為何許多災民不能接受不區分人體差異的輻污標準(目前日本規定一年被曝量為20毫西弗),甚至是醫療用輻射注意事項的由來,凝視核災,反思生活。
※ 非營利廣告:日本獨立媒體Ourplanet非常用心地在追查相關的官方會議,提供珍貴的情報,他們可以接受跨國pay pal捐款,有興趣的朋友不吝相助:捐款網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