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學坑公園的步道上長著一叢扛香藤,上頭有幾片明顯捲曲的葉子。翻開葉片,果然幾隻凹翅紫小灰蝶幼蟲躲在其中。這些外觀略為捲曲的葉,是幼蟲吐絲黏附葉子而成。
扛香藤是凹翅紫小灰蝶的唯一寄主植物,在台灣全島低海拔環境常見,為木質藤本,具有近似卵形的對生葉。凹翅紫小灰蝶幼蟲不僅以扛香藤葉片為食,並且利用葉片製作蟲巢以躲避天敵,因此常有機會在上頭找到牠們的幼蟲。其老熟幼蟲則在蟲巢內或於地面枯落物間化蛹。
扛香藤名稱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早期台灣人會利用其堅韌的纖維、枝幹製作簡易器具,因此枝條曾被用以挑糞、扛糞桶,故俗稱「扛香藤」或「糞箕藤」。另外,扛香藤也是一種中藥材,據信能治肝病。
翅膀天生的「缺陷」
既然有幼蟲出現,那麼或許也能找到牠們的卵吧?我試著尋找葉上是否有完整的凹翅紫小灰蝶卵,不過並沒有發現,只找到幾顆已經孵化的空卵殼。巧的是幾分鐘後,有一隻凹翅紫小灰蝶飛來,停在一株扛香藤上,過了一會即飛離。
看來夏天是凹翅紫小灰蝶成蟲最常見的時機,7月初我曾在太魯閣見過,隔沒多久,同個月的月底在北部又再度見到。這種外表深褐色的小灰蝶,一般在較陰暗的林緣較易見到牠們的成蟲。雖然凹翅紫小灰蝶分布在台灣平地至低海拔地區,在夏天以外的季節,成蟲卻似乎不那麼容易觀察到。此外,凹翅紫小灰蝶在印度、中國等亞洲國家亦有分布。
凹翅紫小灰蝶身上最大的特色,當然就是所謂「凹翅」的構造了。由於凹翅紫小灰蝶的後翅下方有個向內凹陷的區域,跟其他種類相比,看起來就像是隻翅膀缺了一小塊的蝴蝶。不過這個缺口並不是讓鳥兒給咬去了,這可是牠特有的樣貌。在牠每片翅膀的背側,近中央的部分則具有藍紫色金屬光澤,這個特色也顯現在牠的名稱裡。
護「蟲」使者甜滋滋 愛當跟屁蟲
檢查小灰蝶接觸過的那片葉子,這回終於找到了一個微小的卵,果然這是隻前來產卵的雌成蟲。不久,這隻凹翅紫小灰蝶又飛回這片植物叢再度停下,彎下腹部產卵。前後估計產了3~5顆卵左右。
小灰蝶的卵都非常的小。葉子上這粒卵的模樣,貌如白色剖半的球形。在這直徑約0.8公釐的表面,布滿方形的紋路,每個方形的四個邊角又豎起一道刺,整體看來彷彿一顆長滿刺的高爾夫球。因為卵本身體積微小,再加上成蟲是以單產的形式產卵,亦即卵是零星散布的,而非聚集在一起,想要找到可得花費一番心思。
在扛香藤上,還可以觀察到凹翅紫小灰蝶有趣的共生行為。和一些小灰蝶類似,凹翅紫小灰蝶幼蟲具有與螞蟻共生的習性,故植株上活動的幼蟲,有的身邊跟了一、兩隻螞蟻。凹翅紫小灰蝶幼蟲的腹部具有蜜腺的構造,能夠分泌蜜露,並利用費洛蒙行化學溝通,因此常吸引螞蟻前來取食蜜露。前來的螞蟻總捨不得與之分開似的,往往逗留在幼蟲周圍許久。另一方面,螞蟻則可保護小灰蝶幼蟲,避免其受到天敵的攻擊,兩者構成了互利共生的關係。
這片扛香藤上出現的動物除了凹翅紫小灰蝶、幾隻螞蟻,有時也能見到一些小型蛾類、葉蟬攝食扛香藤。牠們的外表或許不特別出色,然而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觀察角度下,我想牠們的生態也有可能會帶給觀察者出乎意料的發現。過幾天再來看看這片植物,到時候那些小灰蝶幼蟲也差不多成為蛹或成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