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 題:手工修樹、製作落葉堆肥
- 時 間:2012年11月
2012年11月中旬,我們邀請了水生植物專家陳紹忠老師與清大蝴蝶園的校園生態營造專家方聖平教授來到科園國小生態區,請他們給予環境營造上的建議。
兩位老師雖然各有專精,然而對於生態區相當一致的意見是,樹蔭太濃密,陽光穿透性不佳,使得生態區的生物多樣性不足,雖然是鳥類和松鼠的樂園,但昆蟲的數量卻不多,建議先從有計畫的修樹開始,增加生態區的透光性。
營造適合的光環境,留住小昆蟲
方教授特別提到,動物需要的環境其實是移動性的。她仔細看過校園之後覺得,某些區域最初的植栽確實是規劃為蝴蝶蜜源區,但隨著樹木生長日益繁茂,蝴蝶和其他昆蟲需要的明亮度,以及方便穿越飛翔的空間條件消失,牠們就自動往他處遷移,尋找更適合的環境。
此外,國小校園很適合營造為蝴蝶園,未來可以有計畫地種植蝴蝶蜜源以及幼蟲食草,提供各科教師在教學上運用,也可以發展成學校的特色。她特別提到「學校生態區原有的條件和資源,一定要珍惜」,「校園當中仍可保留一些不經營的緩衝區域」,任其自然演替消長。
建議我們先從適合修樹的季節:冬天,12月至1月底期間,密集進行枝條修剪;春天的時候再開始種植。並提供了林試所專業的修樹知識供我們參考,讓我們能夠掌握修樹要點,分辨哪些是應該修掉的枝條。
緊鑼密鼓的修樹
我們就從12月中旬,把握著冬季是樹木生長和代謝最為遲緩的季節,也是一年當中最不易感染的時候,利用每個週六、日進行密集的手工修樹。
修樹的目的是為了讓陽光能夠透進生態區底層,也讓生態池能有較充足的日照。因此將過密的樹林修疏或矮化處理、將大樹的枝條修高,全面提高生態區的透光性,並手工修剪過去曾因不當或錯誤修樹而橫生的枝條。透過有高低層次的樹木修剪,能同時提供「製造環境」與「做為教學用途」的不同需求。
陽光充足後,林蔭下的植物將陸續開花,包括生態池和大榕樹區都會有較多昆蟲穿越與停留,孩子們有機會就近觀察各式各樣的昆蟲;春天的時候進行蝴蝶蜜源與食草種植,比較有機會存活;而到了夏季,因為透進林下的陽光較多,生態區的蚊子也會減少。
因為沒有經費可以添購犀利的電動工具,幾次的修樹都靠著志工家庭的團隊合作、接力完成。
由3位男老師、幾位志工爸爸舉著高枝手鋸、小手鋸搭配爬樹和鋁梯,很有耐心地進行;而由志工媽媽和小朋友們用大、小枝剪進行枝葉分離及剪碎。將較易自然分解的細枝與樹葉送進11月建立起來的圍網落葉堆肥區,較不易分解的大樹幹和樹枝保留下來,依後來的實際需要鋸成段木,運用在手做步道、水土保持、以及製作解說牌。
馬拉松式地完成修樹之後,生態區只經過不到半年的自然演變,就陸續證明了方教授的建議確實是全盤性考量、正確而且非常有遠見的。
而在修樹當初許多捨不得修太多的枝條,或者手鋸鋸不動、太粗的樹幹,在半年多後的蘇力颱風中,自然被吹落或吹倒。
樟樹葉蜂很可能是修樹之後第一個受惠的動物。1月「小寒」與「大寒」之間,樟樹葉蜂媽媽就已找到樟樹修枝之後初冒出的萌蘗,悄悄地產下牠的卵。常將尾部捲成C字型的幼蟲,很快就將嫩葉啃食得衣衫襤褸,然而也開始引起獵食者的注意,前來抑制牠的數量。
在學習經營這個半自然環境的過程中,我們一再地看見光的重要性。或強或弱的光、一日之中或長或短的日照,一切都仰賴光的點化。光不僅影響了生態區中下層植物的成長與花開,讓越來越多蝴蝶蜻蜓停落、穿越和造訪;光也開始讓老師們願意帶著學生進到生態區;而孩子們在探索與發現的當下,驚喜的眼神或燦爛的笑容裡面,也散發著某種動人的光。
方教授給了我們兩個最重要的啟發「要做能夠長期累積的事情」、「經營生態區要看到大方向」。
往後,在面臨資源不足時,仍洞見校園的營造如何生態永續;從經驗中學習,讓自己持續增能;在繁瑣的實務當中,仍能進行主旨式思考,不忘推動親子工作假期的初衷與教育意涵。是我們在一年多忙碌的時光中最寶貴的價值和領悟。
大自然裡沒有多餘
為了妥善處理工作假期中收集的落葉,也讓校園植物的死亡與孵育新生在同一片土地上完成,2012年11月舉辦的工作假期介紹了落葉枯枝堆肥的製作原理、方法,以及未來的用途。
早在沒有化學肥料的農業時代,我們的父祖長輩們就已經熟諳以製作堆肥的方式利用大自然的物質循環,提供耕種作物所需的碳與氮元素了。
在真正的自然環境當中,所有枯枝落葉都是可以自然腐朽、分解、循環的。因為土壤夠健康。土壤中有許多菌類、蕈類,擔任分解者的角色,也有許多昆蟲、無脊椎動物擔任清除者。在真正的大自然裡頭,一個生命週期的結束,就是另一個生命週期的開始,是沒有「浪費」這件事情的。
然而在我們校園裡的某些區塊,或許因為創校當初校地的礫石過多,土壤又經小朋友過度的踐踏,鬆土的蚯蚓不夠多,而變得十分堅硬,在土壤裡頭生活的菌類也不足,落在地表的枯枝落葉堆積很厚, 卻非常不容易腐化分解。我們靠一點人為的力量介入,先將枯枝落葉收集,剪碎和打包,希望能加速枝葉的分解。另外也在大榕樹區靠近冷水坑溪的一側設置了另一處僅剪碎、不裝袋的大型圍網落葉堆肥區,對照兩種製作堆肥的效果。
隔年(2013年)11月底,阿德重新整理圍網落葉堆肥區時,發現落葉堆肥的最底層經過將近一年的自然分解腐化,充滿著腐植質和小動物;而同時間打包裝在麻袋中的落葉堆肥也有不錯的成果。
我們在當月的工作假期時解開麻袋,將落葉堆肥撒佈在生態區的步道上。來自生態區,最終也回歸、滋養著生態區,回到原來的物質循環。
蘇力颱風的淬鍊
秋冬兩季的東北季風, 向來是生態區樹木生長必須面對的挑戰。經年累月,樹木的根系發展、樹幹的曲線、樹冠的形狀,都已習慣抵擋來自東北方的強風。
但2013年7月中旬, 強烈颱風蘇力由北新竹地區出海,從西南方向吹來的狂風,正中樹木的弱點,生態區許多檸檬桉大樹枝條被吹斷,甚至整株傾倒。這場大自然的風雨焠鍊,是科園國小創校以來不曾經歷過的,雖然對生態區造成嚴重的損害,卻也成為意想不到的轉變契機。
颱風過後,校園東側整排檸檬桉受損嚴重,向外傾倒的檸檬桉樹幹壓垮圍籬和電線、阻擋圍籬外的冷水坑溪步道,險象環生;部分倒塌樹幹甚至跌落冷水坑溪裡,被大水沖往下游,阻礙水道。
由於全新竹市類似災情很多,政府單位無法支援學校清理,只能由學校幾位主任和老師以及熱心的志工家長以手工處理。用壞了電鋸、樹枝堆得像小山一樣高,持續辛苦了一星期,終於慢慢將校園復原。
颱風過後一個月,我們驚喜地發現生態區變得更美,蝴蝶蜻蜓等昆蟲變得更多。
颱風吹倒大樹、讓出了空間,讓日照更充足,林下變得更明亮,再加上雨水的滋潤,蜜源植物百花齊放,一片欣欣向榮。
原來在颱風的大擾動之下,反而讓生命更加生生不息。大自然向我們展現了它的韌性。那些太粗、太高、無法手工修剪的樹木,那些阻擋了陽光卻捨不得修剪的枝條,最後都由颱風「修剪」了。整個生態區經過颱風的焠鍊,整體環境卻變得越來越好。
換個角度想,颱風看似造成災害,卻也做出適度的選擇與淘汰,帶來了改變與新生的契機,讓各種生命繼續生生不息。
Nature Knows Best. (自然善知)
分享多一些
剛知道要進行修樹時,並非沒有一番內心的掙扎。我一向認為阿德和我的自然觀是偏向「生命中心」與「生態中心」的,現在卻為了人對環境的經營、使用需求,而必須向樹動刀,這不是很「人類中心」嗎?
後來我才知道,這屬於諾頓所稱的「柔性人類中心主義」,雖然仍是人類中心,但並非僅從個人偏好出發,經過深思熟慮,「採取理性世界觀、以融合的形上學、科學理論、美學價值、道德觀念做為價值觀的基礎。」(楊冠政,2011)
後來證實,有了足夠的陽光,生態區昆蟲的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提高整體的生物多樣性。
工作,野度假
作者:孟琬瑜
攝影:陳理德
出版社:白象文化
ISBN/ISSN:9789863580614
大手牽小手,在假期中暫離生活軌道,揮汗工作,也放鬆身心──邊做、邊玩、邊學習!
春分:體驗插秧的新奇;大暑:走進自然田歡喜收割;處暑:到七股海岸留沙;入秋:大山背上帶青蛙過馬路……孩子跟隨大人的身影,用行動守護環境,並將獲得的生態知識融入日常生活裡。
※ 本文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 林試所邱志明「林木的修剪觀念與技術」樹木維護及樹木修剪.pdf。
- 落葉堆肥在「教育部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可以查到更詳細的製作方法和實作經驗分享,有興趣的話,可以進一步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