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味只是淡 | 環境資訊中心
享綠生活

真味只是淡

2015年03月29日
作者:孟琬瑜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菜根譚》  明.洪自誠

去年的食安風暴讓許多人開始意識到自身「食物主權」與「生活健康權」的淪喪。

一位博士班學長還發起一個「自己的健康自己顧」活動(名稱記不太清楚了),分享他為自己和家人親手準備的餐食。點名到我的時候,我卻很不好意思地卻步了,遲遲不敢分享,總是自認為廚藝不佳......,端上桌的都十分清淡、簡單又樸素......應該是跟我的本質很接近吧。

今天聽完張瑋琦老師的食農教育講座之後,卻讓我有點想分享自己簡素的餐桌:

  • 紅米、糯小米飯(花蓮光復旱稻、台東糯小米、南埔友善耕種白米)
  • 豆腐蒸蛋 (主婦聯盟綠主張板豆腐--非基改)
  • 茄子(主婦聯盟)
  • 小黃瓜(主婦聯盟)
  • 春菊(主婦聯盟,很特殊的滋味,介於野菜與茼蒿之間)

小咕嚕小時候很長一段時間不太能接受「彩色的飯飯」,這幾年似乎漸漸地習慣了糙米飯、五穀米飯。

而今天最美味的就是那一鍋「彩色的飯」了,混合了旱稻和糯小米,讓整鍋飯變得好Q。

我們的餐桌。圖片來源:孟琬瑜

我喜歡一邊品嚐著飯菜的真滋味,一面思想著台灣原來生產種類十分豐富的糧食種子。

這些深具多樣性的作物種子,一直由台灣極富多樣性的族群與部落代代相傳及保存,也讓台灣各地的食物呈現多樣的特色與風貌。

這一週,斷斷續續地閱讀著幾篇關於地方感的文章,瑋琪老師的講座,讓我同時連結起食物、在地作物和特色食物,與和地方感之間的關係。

都會區的孩子幾乎一出生就面對著全球化的潮浪,最直接的滲透或衝擊,很可能就是透過食物。

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否能夠透過「食」,「守」住些甚麼?

作為一個母親,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從來自土地的真食物當中,體會「淡」裡原蘊含豐厚的真滋味,而知所珍惜;也試圖將母親的本質與性格,悄悄地寫入孩子們對於食物氣味的連結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