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家賦女】小寒:南京東路熟女孩 | 環境資訊中心
糧家賦女

【糧家賦女】小寒:南京東路熟女孩

2016年01月06日
作者:李慧宜

剛跟朱老大一起務農的前兩年,每到收成季,我跟他的對話,很容易充滿煙硝味。尤其是消費者急著要買番茄趕年節送禮,而天氣卻是冬雨綿綿無絕期之際。

總是這樣開始的。晚餐前,朱老大一身濕漉漉走進家門,頭髮已塌、面無表情。
我拿條毛巾給他,順口問了一聲,「番茄,好嗎?有沒有裂果?」
他沒有回我,只用鼻子哼了一聲,「嗯。」
我再問,「園子裡好嗎?排水順暢嗎?」
他一邊擦頭一邊把話揉在嘴裡似的,「還可以。」
我接過他擦好的毛巾繼續問,「園子裡那邊,有淹水嗎?」
他轉身走進洗手間,簡單回了一句,「應該沒有吧!」
看著洗手間的門就要關上,我火大了,拉高音量說,「下雨下成這樣,怎麼辦?田裡是你負責的,你要跟我講狀況啊!」
他火氣也不小,隔著門大聲說,「又不是我叫老天爺下雨的,我能怎麼辦?」
我說,「誰都不能怎麼樣,但是至少你要跟我說清楚,我才能跟訂番茄的人解釋啊?大家都在等我電話,我可以不接電話嗎?」
他一開門,竟然回我,「那妳就不要接好了!」
我被逼急失心瘋,「那你幹嘛種?」
他搔搔頭看著窗外的雨,「唉哉!我怎麼會遇到妳這種講不通的人?」我很氣,也跟他一樣無奈,只好回過身走進廚房。喃喃自語地說著,「好啦!好啦!吃完飯再說。」

開放式的耕種,就是一種冒險。老天爺賞飯吃,大家有收成也會有收入,一旦多下幾場雨,枝頭上的番茄,就一顆顆都開口笑給我們看。一場大雨,少則兩百斤,多則四、五百斤。我們農家的心,也跟著裂開了!攝影:李慧宜

2016年元旦後的第一個節氣,是「小寒」,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最後第二個節氣。這羊年小寒的前四、五天起,就先後遇到南方雲系的影響和冷氣團南下,台灣西南部逃不過,陸續下了好幾場冬雨,而美濃也沒有缺席。只是這雨,又讓園子裡的熟果都裂了,收成損失超過五成。我們夫妻倆,不只眼睜睜看著成熟的果實因水分過多而裂果粒粒有如開口笑,還要耐心等待再等待,等到雨真正停下來,園子慢慢恢復生氣,才能開始一一連絡客人,以確認新的到貨日期。

不過,我跟朱老大已經不再吵架,甚至還在第二天下雨的早上,一邊聽雨聲一邊聊天。像是孩子們最近好像都特別愛賴床,或是他新的一年想要啓動的雜糧復耕,聊著聊著,又閒扯到光仔伯姆送的一隻番鴨和昌哥嬸嬸送的大公雞,還有我今年想在香蕉園養一批除草雞的偉大計畫……才說沒多久,朱老大竟起身穿上外套,說要去田裡看看。我說,「只要排水好就好了,去看也沒有用?天還沒有全亮,現在去危險。」沒想到他竟然回我,「我想去看看,搞不好雨下到我們園子那邊,就沒有下了?妳說有沒有這個可能?」一聽他說出這樣的話,在安靜無聲的冬雨早晨裡,我忍不住大笑。我說,「好好好,你去看看,看看老天爺是不是真的對我們特別好?如果全台灣都在下雨,就我們的園子沒下雨,那真的比中樂透還讓人興奮!」

天在下雨,小農的心,也是揪著下不來。有時候清晨聽到雨聲,人在模模糊糊之中,總還是希望自己聽錯,或是做夢,更希望那其實根本就是電扇旋轉的聲音,雖然最後結果通常不是想像,可是經過多次衝擊,我已經可以接受,務農就是人生的縮影,不是努力就一定有收穫。無論多著急多擔心,我都不再為難自己,也不為難身邊的人。從2010年以來,我們夫妻齊心嘗試六年,這些日子,不只我們在學習,我們的消費者朋友也透過我們和田裡發生的事,認識農村,接受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種種考驗。


就是這樣一點一滴,把農民的心情紀錄下來,讓城鄉之間,可以有更多理解與接受。圖片來源:李慧宜

從10月種下白玉蘿蔔起,直到隔年4月初番茄季結束以前,這段冬季旱作的時期,只要天氣不穩定,我的手機、電子信箱、臉書訊息,每天至少傳來十幾通問候。

「我們台北下雨下得很大,美濃也下大雨嗎?」
「蘿蔔園有淹水嗎?小蘿蔔頭應該會平安長大吧!」
「問一下喔!下雨會不會讓番茄變比較不甜?」
「我好擔心喔!看到高雄市區下雨,就忍不住擔心美濃的番茄園。」
有人窩心得很,寄來兩個蘿蔔玩偶,送給我們滿滿的祝福。也有人傳來訊息,不只安慰我們,還寫下「這些天下大雨,番茄一定裂果,相信你們出貨一定大塞車,我的沒關係,你可以先出別人的訂單。」

這,就是消費者和小農建立的直購關係。有缺點,也有優點。缺點是,小農的產量少、面積小,天災影響很直接而巨大,可是優點就是,消費者跟生產者,是站在同一條線上,大家分享生產資訊、田地現況、料理撇步、保存方法,當然還有農村裡的種種趣聞。更重要的是,土地的歸屬,超越了「所有權」的限制,因為園子裡的收成,是農民和消費者共同「擁有」的食物。一旦消費者明確意識到「田裡的收成就是我的食物」時,法律上的「所有」,變成人與人之間約定的「擁有」,也創造了更深刻的分享意涵,而耕種過程中的天候因素、環境變化,也都同步成為消費者的關注的對象。就在這一刻,農地上的事,成為大家的事!整天獨自在田裡工作的農民,不再感到孤單,農民很清楚,有人在等候他以及他的收成,更有人關心他以及他的田園。農業生產,就是如此的有人情味、有流動性。

我們種出來的作物,是食物,也是禮物。攝影:李慧宜

我們有一個從第一年一試就成老主顧的消費者朋友,至今,我與她這兩端(消費端和生產端)都還沒有見過面,我猜,年紀與我相仿。她人在台北的南京東路上班,是個熱愛閱讀的女子。在社群網站上,我時常看到她貼上路人甲或路人乙閱讀到入神的相片,看得出來她對文字有一股無法言喻的迷戀。每年一入秋,她總是第一個搶頭香來報到,號召一堆朋友買兩批蘿蔔,接著一夥人再繼續買兩批蕃茄,買完蕃茄又問下一次有什麼。如果那年夏天運氣好,遇到荔枝有收成,她買完荔枝就又開始等待下一季秋天即將到來的白玉蘿蔔。

從沒見過她,卻總是讓我心裡暖和著。如果跟朱老大又鬥嘴了,我也會想起她,想到她的等待與相信,整個人的氣力又上來了。甚至有時候覺得孤單,我也會寄信給她寫些體己話。我們都笑彼此,「好像三十多年前青少年之間流行的筆友關係啊!」總之,我們之間,有一個被施了魔法的約定。

前幾天晚上,下班步出辦公室大樓,看到眼前景象,一時怔住。雨後的高雄市街道車水馬龍,輪胎滑過溼答答的路面,發出一陣陣特殊的摩擦聲。柏油路上的小水坑,映照出路邊的招牌和交通號誌,卻怎麼都照不清楚每張迅速移動的臉龐,這讓我想起過去生活將近20年的台北。那座城市的每一年冬天,總是濕濕冷冷的。人,就算身邊有人,也說不上什麼話,就算不孤單,也容易寂寞。每個人的胸口熱熱的,但是不容易靠在一起,有時候兩顆心或許稍微碰到一點點,溫度還是燃燒不上來。

對我來說,離開城市走進農村,看到相似的情景,心境已經大不相同。我們的消費者朋友,九成以上都是住在都市的人。就在這個時刻,我想像著這群朋友之中,可能有人剛步出台北市政府大樓準備要搭捷運回家、有人走在溫州街上沿著老房子的圍牆逗貓玩、有人或許坐在公車上用食指劃開玻璃窗上的水氣、有人騎著摩托車迎著寒風細雨在等紅綠燈時從嘴巴吐出一陣陣熱氣……當然,一定也有人跟我一樣,只是靜靜地站在都市馬路的霓虹燈下,看著雨夜風景享受細細長長的思念。

我相信,這些情感的轉化,是在農地上醖釀出來的,也是一群分享食物的人,一口一口吃出來的。不管我們每個人各自在何方,食物,就是如此輕易地把我們拉得越來越靠近。

不知道那位每天在南京東路上來回移動的熟女孩,認不認同我的想的這些事?

無論是台北還是高雄,都市裡的夜雨街頭,總讓人想起很多往事,而往事與當下的對話,也是一段有趣的過程。攝影:李慧宜。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記者。高中喜歡看電影,大學蹺課玩社團,23歲到30歲之間,換了11個工作、搬過9次家,直到投入新聞工作後才得以確立人生志向,近年積極拍攝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

影像作品獲獎(入圍)紀錄:

【農村的生存遊戲】系列報導(榮獲2009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水圳在唱歌-美濃水圳】系列報導(入圍2007年第二屆客家新聞獎)
【淹沒溪望】水患系列報導(入圍2008年第七屆卓越新聞獎)
【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獲邀2011年國家生態電影節)

音樂作品: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協力製作人)(第17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10年【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