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民食安意識逐漸提高之時,是否能認知到要有健康的土地,才能長出健康的糧食和作物?但台灣農地的劫難可真不少,不是長出各式水泥房子、就是成為廢棄物堆棄場址,就算繼續耕作生產糧食,農田旁旁邊也可能緊鄰工業區,或遭回填廢棄物的重金屬污染。
這樣的情形有多嚴重?日前環保團體依據環保署資料完成分析,發現全台農地飽受「毒害」,「治療」進度卻十分緩慢。整個西部農田,猶如長了許多膿瘡,其中又以桃園、彰化最慘。而官方未積極整治,放任俊朗的臉龐發炎、潰爛,不但危害環境永續,也威脅糧食安全及人民健康(東部農田因目前相關資料少,但並不表示未遭毒害)。
為什麼會這樣?癥結點之一在於來自煉鋼產業的集塵灰(有重金屬及戴奧辛)、各種爐碴及焚化爐底渣,在環保署認定下,屬於可再利用的「產品」。確實,除了劇毒集塵灰應予以封存,不應再流落人間;這些產物獲得妥善、完整程序處理(如高溫熔融或是固化處理),其性質趨於穩定,是可用作道路級配鋪設馬路。
不過實際情況是,以「產品」之名放行後,其後續追蹤、控管機制等於零。廢棄物交由再處理廠商處置,下場就是讓閒置農地、魚塭成了回填場址;生長糧食的土地旁,鋪設了含重金屬的「爐碴路」。從披露的污染案例中,如旗山爐碴案、大肚溪「中毒」事件,我們可觀察到傾倒往往只要短短時間,但遭污染的土地、地下水,卻幾乎難以復原,等於完全喪失生產力。更有甚者,爐碴已混入建材中,入侵住家,危害一般民眾的居家健康及安全。
在環保團體揭露全台農地污染及整治不力的事實後,環保署回應表示,目前農地列管面積約933公頃,其中537公頃已完成改善並解除列管,約占六成。尚列管中的396公頃,則已分別補助各縣市,預計二至三年內完成整治改善作業。
這是否又是另一個空頭支票、表面文章?官方能否拿出魄力真正掃蕩、調理土地上的膿瘡?阻止四處流竄、難以管理、治理的毒害,使其不至無限擴散,保下賴以扎根的生存地基,必然是新政府上路後,須盡快承擔、解決的燙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