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方的明日農場,探見台灣的未來農村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從西方的明日農場,探見台灣的未來農村

2017年04月16日
作者:賴青松(榖東俱樂部負責人)

回到宜蘭員山深溝村以農為生,一轉眼即將邁入第14個年頭,當初誤打誤撞創立的穀東俱樂部,也因緣際會被視為華人圈第一個社群支持農業(CSA)的範例。雖說歸農之初,並未有意識地企圖創立CSA農場,盱衡諸般主客觀條件之後,卻自然而然走上了這條由許多先行者前仆後繼、胼手胝足開闢出來的美麗小徑。

《明日的農場》這本書源自於美國1980至1990年代末期的CSA發展經驗,兩位主要作者崔葛· 果戎(TraugerGroh)、史蒂夫·麥克費登(Steven McFadden)是CSA運動的重要推手,果戎是生機互動農法(BD農法)的資深實踐者,而麥克費登是長年關懷農業與生態問題的資深記者。

圖片來源:達非設計企劃工作室繪製,主婦聯盟提供。

圖片來源:達非設計企劃工作室繪製,主婦聯盟提供。

本書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由果戎執筆,將源自於對工業化農業反思所誕生的CSA運動,從發展脈絡論及農場經營與社群運作的實務問題。對於沒有實作經驗的讀者,也能獲取許多另類想法,其中「自由農地」的觀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對多數台灣人而言,土地是最重要的保值財產,果戎卻認為人類根本無法像製造商品一樣生產土地,而是向大地母親借用有限而珍貴的資源,這些觀念也醞釀出美國風起雲湧的土地信託運動!另外,論及CSA並不僅僅是一種農耕制度,而是人類社群與土地共同建立一種全新的有機連結與友善關係;唯有從靈性、經濟與社會(法律)三個層面進行討論,才能夠建立一個穩定、和諧且充滿生命力的CSA社群。

明日農場。圖片來源: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提供。
《明日的農場》書封。圖片來源: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提供

第二部由麥克費登撰寫,重點為回顧CSA農場在美國發展的歷史,論及許多重要且關鍵的課題,直接而且毫不諱言困境,對於未來有心投入者非常受用。特別是CSA眼前最大的危機,在於已然成為不斷擴張的有機食品市場覬覦的處女地!作者直言社群行銷決不能與CSA畫上等號!但是在人們渴望親近土地的潮流下,早已有精明的農場主人將外地批購的南瓜,讓工讀生刻意搬入自家的南瓜田隨意放置,藉以滿足都市人「親手摘南瓜」的心理需求,未來甚至可能出現全國性的CSA連鎖店。而這些困境的源頭,始於消費者與農場的疏離關係,這點與穀東俱樂部的經驗十分類似。

第三部除了麥克費登的報導之外,也加入了數篇其他作者的採訪,主要針對美國一些著名CSA農場進行詳細介紹。如果想單純藉由閱讀本書,便能充分理解BD農法的操作方式,或是徹底掌握CSA農場經營的神髓,恐怕又是不切實際的想像!儘管本書確實將美國CSA農場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做了詳實的闡述,對於已有實作經驗的讀者而言,確實是寶貴的參考,然而許多細微的關鍵,仍然必須藉由親手實作、體驗與思索方能明白。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原書所預設的對象應為西方讀者,因此無論採取詳實或概略性的描述,對台灣讀者形成某種意義上的負擔,然而這並非本書獨有的問題,而是引進外來經驗時,必須不斷面對與衝撞的困境。例如,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腦海中不斷浮現的問題是,台灣有真正西方定義上的「農場」嗎?勉強聯想到的是中央山脈上的武陵農場或東海岸的瑞穗牧場,然而這卻是台灣農業經營型態上的非常態。竹圍、瓦房與稻田相連成景的小農聚村,才是台灣社會中提供農產品與食物的主要來源。

那麼,如果在太平洋東岸的美國大陸上,反思現代化農業困境時摸索出明日農場的雛形,那麼在太平洋西端的台灣島嶼上,又該如何面對日益蕭條與老化的殘破農村呢?換句話說,台灣有可能在小農精耕的島嶼農村裡,找到CSA生根茁壯的土壤與養分嗎?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倆佰甲建立新農育成平臺,吸引臺灣乃至海外的志願農民群集宜蘭深溝,開啟網路時代臺灣CSA農村的先聲。圖片來源:楊文全攝影;主婦聯盟提供。

倆佰甲建立新農育成平台,吸引台灣乃至海外的志願農民群集宜蘭深溝,開啟網路時代台灣CSA農村的先聲。圖片來源:楊文全攝影;主婦聯盟提供。

CSA主要緣起於日本與德國,之後輾轉傳布到其他國家,最終在北美大陸落地生根、蓬勃發展。可見其原本即融入了不同文化的多樣元素,更重要的是其核心理念,在於摸索人與土地和諧共存的永續生活,這個終極理想可說是放諸四海皆準。但是在可耕地所有權原本即支離破碎的台灣農村裡,難道唯有重新整合零星農地,進行較大規模的規劃才能推動CSA嗎?這恐怕會在試行之初便遭遇極大的阻力!關於這點,或許從穀東俱樂部起步發展到後來的倆佰甲新農社群經驗中,可以摸索出一丁點的頭緒。

簡單地說,穀東俱樂部最早創立的出發點,在於一個都市家庭渴望回歸農耕生活的單純心念(靈性需求),為了滿足個人生存與家庭生計的需要(經濟需求),最終不得不發展出與在地農村社會的連結,以及引入並發展新進歸農移民的社群網絡(社會需求)。這一切並未出現在最初的藍圖之中,甚至中途也經歷過主責農伕生病,縮減面積與放棄風險分攤等波折。幸運的是,讓更多有志者得以回歸土地與農耕,分享在地農地資源與家屋空間,是一路走來堅持的最大原則!而正是這資源分享的理念,讓新進的志願農民們得以在保守的農村建立灘頭堡,走出一條「深溝經驗」的道路來!

如今,這群來自台灣各地,甚至於香港、新加坡與美國的歸農志願者,紛紛在深溝村租屋落戶,開啟半農半X生活,儘管風格迥異於美國的CSA農場,卻醞釀出同耕、共食以及各自連結消費穀東的網路時代台灣版CSA農村,我們希望能將這些經驗進一步文字化,追隨國外先行者的腳步,書寫出屬於台灣在地的CSA農村經驗,讓台灣曾經美好的農村得以新生,成為所有渴求身心自由的實踐者的美好家園。

作者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共同購買」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每月發行《綠主張》月刊,推動合作理念、綠色消費改善環境品質,以計畫性消費及合理價格予生產者支持,並透過食安教育,讓人與土地都健康。

前往>>官方網站粉絲團LINE生活圈